P2P金融投资陷阱多,专家说如何甄别和理财

2016-06-23 15:21评论关闭Views: 95

按图索骥,谨慎投资。笔者结合自身的一些经验,给普通投资者提供一些理财产品的甄别建议,少一份担忧,多一份安全。

第一,先查看投资平台的大股东,看淡担保。投资平台有众多民营资本进入,也有银行及上市公司。

目前从已经跑路的平台来看,出问题的都是诸多民营资本投入的平台。回到文章的标题,可以这样认为,银行及上市公司投资此类平台,不单单是资金的投入,更是信用的投入,其违约风险巨大,等于是为其平台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信用背书。笔者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实践中,有很多平台上市公司及银行股份佔比很少,也宣传自己是XX旗下,严格来讲,控股(佔比50%以上)的平台才更有公信力。在担保问题上,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讲,担保是一个有效规避风险的方式,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讲,可能就未必。主要是个人投资者很难有信息去掌握担保方的在外担保总额是多少,一旦在外担保总额超出其担保能力,担保并没有什麽作用,是一个虚假的保险。另外,担保信用跟担保主体本身的实力也息息相关,个人投资者也缺乏这方面的信息去判断。因此,建议个人投资者不要过度关注担保这一因素。

第二,看投资项目及收益,不要抱有侥倖心理。

投资的时候,大家都在选择投资收益高的品种,但是要去看其收益在项目所属行业中是否合理,一个高达40%年化回报的项目,如果实际中赚不到这麽多钱,不可持续,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另外,有人抱有侥倖心理,觉得自己投资期限短一点及早退出,会比较安全。投资中我们会讲求风险收益比,也就是说,风险和收益要对等。冒著全部亏损的风险,去投资只有40%收益的品种,显然不划算。在项目选择上,远离高危行业,比如二三线城市的地产项目,比如传统的钢铁水泥等项目,本身行业下行风险较大,身在其中的理财项目也不能倖免。

第三,严格甄别销售渠道,不要盲目从众,在传统的银行销售渠道购买理财产品。

一旦产品不能兑付,或者事后发现产品风险程度与银行宣称的不符,银行也要承担部分责任,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不要误以为在银行签售的所有产品都是银行代理的。签售之前一定要看清楚协议的几方,是不是真有银行参与,还是仅仅是部分银行员工违规提供了一个“场地”。另外,实践中很多人购买理财产品是因为周围的人都买了,在投资上,这一点是不可取的。一定要独立地去分析,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不要以其他人都选择了,作为自己选择的唯一理由。

金融创新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撬动信用的基石,可以说是步履维艰。特别在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信用变得脆弱,其价值日渐凸显。在这种环境下,投资更应该谨慎。在乱花渐欲迷人眼层出不穷的创新背后,还是坚持简单不过的投资逻辑:风险与收益并存。有句话叫做“投资界没有新鲜事”。再机巧的想法也有人想过,有人尝试过,没有存留至今的原因就是不切实际。只要怀著朴素的想法,不被高额收益迷惑,就可以避开周围大部分的“投资陷阱”。

作者系国元证券(香港)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 王林峰
注:本刊独家稿件的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本刊专有,如需转载,请载明出处。

深度财经报道,精准预测,独家解析,尽在《东方财经》,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Tags: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