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接待能力不足仍是硬伤

2019-01-03 11:07评论关闭Views: 97

香港

港珠澳大桥启用不久,经过大桥的游客屡创新高,一度令香港措手不及。大批内地游客纷纷取道大桥赴港,给香港的旅游业和消费市道带来利好的同时,亦造成负面影响。作为大桥香港口岸落脚点的东涌,人满为患不堪负荷,令当地居民怨声载道。更有少数人乘机抽水,借机搞所谓“光复东涌”行动,恶意对待内地游客,挑拨两地矛盾,惹来新的政治争议。

事件的根本,还是香港接待能力不足的体现,说明就算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对港的重大利好,但是否能够充分发掘大桥红利,仍要取决于香港自身的努力程度,否则“生意送上门都做不了”。解决问题的重点,应是思考如何保障本地居民生活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更好地吸纳游客的消费能力,而不是将矛头直接对准无辜的游客,此等行为只会令香港的形象蒙羞。

尤记得港珠澳大桥开通初期,由于一些配套未完善,导致使用人数不多,大桥的效益引起了一些忧虑,还被一些人攻击是“大白象”工程。而事实证明,大家显然低估了大桥的客量。大桥通车不久,连接三地的效应已经凸显,每日都有数以万计的旅客进出,周末高峰期更超过10万人次。邻近大桥的东涌,本来地处偏隅不大兴旺,一下子车水马龙,游人如鲫,连接宝莲寺与东涌的昂坪360缆车亦生意滔滔,游人要将大量时间消耗在排队上。这些情况都充分说明,大桥的开通,令拥有1500多万人口的珠三角西翼与香港的联系和来往更为便捷,新增的庞大人流带旺了大屿山乃至整个香港的旅游业。预计将有更多的游客,通过大桥前往香港,“大桥经济”正在成为未来的一个新的强劲增长点,使香港更加繁荣兴旺。

遗憾的是,东涌社区无论是交通还是购物设施,都未妥善应付到如此庞大的人流,出现被游客“迫爆”的情况。连接市中心到口岸的巴士大排长龙,食肆一位难求,商品遭抢购一空,引起东涌居民的不满。少数人借此大肆炒作游客对东涌造成的负面影响,继而组织所谓“光复”行动,对游客恶言相向。例如有人假借“监察”之名,肆意要求查阅他人身份证明文件,美其名要核实导游身份,超越了所谓集会示威行为;还有人沿途挑衅游客,粗暴呼喝,导致出现混乱场面。如此种种均形成“赶客”效果,破坏香港的声誉及整个旅游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人流骤增,东涌“逼爆”,反映的是香港对大桥游客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未能有效得到改善之前,做好人流管控和疏导工作,必不可少。港府已经采取措施,包括加密穿梭巴士车次,增加直通巴,优化排队上车安排,加快疏散人潮,安排交通分流;联络旅业界,研究旅行团稍后减少以东涌作落脚点;去信广东相关部门,反映没“地接社”的旅行团问题,希望从源头处理违规旅行团等,这些短期措施已经起到有效管理人潮的作用,缓解“逼爆”问题,相信可以尽量减少对东涌居民生活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为有效管理人潮,香港本地舆论将焦点放在渲染违规组团的问题上,如有内地旅行团涉嫌违规不交香港导游接待、有香港导游一日接收多个内地团却只简单交代注意事项便离开等,要求加强取缔工作,这其实是捉错用神。打击非法经营的非正规旅行团,以免他们继续将大批游客送到东涌,固然重要,但就算禁绝所有不明来历的旅行团,大桥体验游的潮流未必会在短时间内消退,掩盖不了香港接待能力有限的实质,以及仍然未做好迎接“桥头经济”准备的事实。从香港方面来讲,限制游客经大桥来港,是最愚蠢的做法,等于看着大桥通车的庞大商机,不去抓抢反而白白浪费。应对的根本之道,是尽快规划、加强大桥周边设施的配套建设,扩充对大桥游客的接待能力,包括兴建机场航天城、大桥人工岛购物区、扩建东涌名店等,满足新增过境人流的休闲和消费需求,以及想办法将访港游客分散到不同社区游览,纾缓东涌的压力。更长远而言,早前政府制定的大屿山发展计划,以及“明日大屿”愿景,都要加以推动落实,加快步伐提高整个大屿山的承载能力,才能充分利用和释放大桥红利。

对大桥游客,只能疏导和善用。香港既然想依靠大桥促进旅游业发展,大做生意,就应该行动起来,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作者:唐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