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经济融合的主要路径

2018-12-28 14:24评论关闭Views: 88

jiaru

从2003年香港遭遇SARS疫情又转危为安开始,越来越多的香港人认识到,香港尽管贵为国际金融中心,号称“东方之珠”,但香港离不开祖国这个母体,内地才是香港最根本的依托。近十几年来,许多香港有识之士致力于推动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的融合,尤其与山水相连的深圳实现经济一体化,成为香港商界首要推动的目标。

港深经济融合大势所趋

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小型经济体,是依托内地经济发展起来的亚太国际金融中心。按照区域经济学原理,一座城市尤其作为一个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只有通过经济网络与其经济腹地联系起来才能够集聚起其发展壮大所需要的各种经济资源,也才能够在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增强自身对经济腹地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香港发展壮大的历史告诉我们,香港的经济腹地就是神州大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离开了内地和珠三角地区,香港经济发展就会失去经济支撑和依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远隔千山万水的欧美日,充其量只能扮演香港重要海外市场的角色,绝不可能替代经济腹地的地位。因此,珠三角地区乃至神州大地才是关乎香港发展前途和命运之根据地。

事实上,在过去的21年里,香港也面临着诸多的冲击和挑战,譬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美国科网泡沫破灭、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等,在一波又一波国际性危机面前,包括美、欧、日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都在衰退边缘挣扎,但香港却得益于有强大的内地作为经济支撑,一次次经受住了考验。

为了香港发展的长远大计,不断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营商中心地位,早前国务院批准的《珠三角地区规划纲要(2008-2020)》就明确提出,要支持与港澳在城市规划、轨道交通网络、信息网络、能源基础网络、城市供水等方面进行对接。“十二五”规划更将粤港澳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两个“支持”,并以“专栏”形式列明7个重大合作项目。与珠三角《规划纲要》相比,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粤港澳合作所作的定位和赋予的任务进一步深化,战略内涵进一步拓展,合作项目进一步细化。在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中,香港的份量也进一步加重。正是在国家发展战略一盘棋的安排之下,香港经济才能够得以借力内地的发展动力,抵御欧美等国家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

香港在进入国家发展战略一盘棋的过程中,与山水相连的深圳也正在不断形成更加紧密的经济关系,两者经济融合成为大势所趋。

港深基建无缝衔接迫在眉睫
在内地改革开放之前,深圳只是靠近香港的一个小渔村,如今深圳已蜕变成为一个与香港等量齐观的现代化大都市。可以说,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深圳的崛起得益于香港,同时,深圳也在自身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为香港提供越来越大的经济和科技支援。过去四十年港深之间的良性互动缔造了一系列经济奇蹟,创造了难以复制的合作历史,港深两地也形成了彼此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

今日的深圳不仅经济体量巨大,而且其发展后劲十足,所形成的高科技产业及创新优势在中国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有相当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深圳已经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和能力协助香港,支持香港,甚至可以预期,今后深圳对香港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将大于香港对深圳的影响力。只要香港与深圳相互之间充分实现优势互补、不断融合,那麽,不仅深圳能够继续如虎添翼,香港也能够再创奇蹟、重现辉煌。

在国家“十二五”期间,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港深西部快速轨道、港深机场铁路连线等跨境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为港深经济一体化与粤港澳全面合作进行基础设施方面的铺垫。然而,参照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元区模式”,港深之间还必须实现商品、人员、劳务、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港深之间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形成最大化的融合效应。而这一切都必须以港深两地之间基础设施的无缝衔接为前提。

如今,虽然广深港高铁正式开通,港珠澳大桥也正式通车,但不容否认,港深之间基础设施方面的衔接仍不通畅。以通关口岸为例,虽然连接两地已经有罗湖口岸、皇岗口岸、文锦渡口岸、福田口岸、深圳湾口岸以及目前正在建设的香园围口岸,但真正实行24小时通关的只有皇岗一个口岸,深圳湾口岸新落成不久就进入满负荷通关状态。现在,深圳的各口岸都承担著庞大的人流,尤其节假日期间更是人满为患,过关人龙首尾难见,轮候时间长达数小时。而过关之后的交通衔接也往往令人大费周折,目前除罗湖和福田口岸有轨道交通衔接,其他地方皆要通过巴士中转接驳,通常情况下,过关加上等候中转的时间往往要耗费一个小时甚至更长。

港深虽然山水相连,但两地人员往来并不方便,口岸设施只是两地基建衔接不畅的一个写照,如果参照欧元区人员、资金、劳务、物质等无障碍互联互通的标凖,港深之间要实现无缝衔接还有许多重大项目需要突破。譬如,两地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应该尽快提上建设日程。没有畅通的基础设施相衔接,其他方面的融合与一体化将难以实现。可以说,港深两地基础设施的无缝衔接迫在眉睫,亟待解决。

港深科技合作乃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香港总体经济增长在大多数时间段都处于较低水准,这其中除了天灾人祸接二连三之外,香港本身缺乏科技实体产业支撑也是重要原因。虽然早在回归之初,首任特首董建华就已经意识到香港经济仅依靠金融、航运、贸易、旅游等服务业是不够的,必须寻求新的科技产业支撑,并且早就在其施政报告中提出了发展信息科技,营造数码港,建立科技园等计划,之后的特首梁振英、林郑月娥,也都十分重视倡导发展香港科技产业。但科技产业要形成气候,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提倡,而且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政府组织架构,出台一系列有足够牵引力的产业引导、人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很遗憾,长期以来,无论是以往的港英政府还是回归后的特区政府都缺乏在科技产业方面的组织与推动经验,加之外围冲击与内部政治纷争不断,特区政府无法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因而,在引导香港科技产业发展方面存在力度不足、顾此失彼等问题,政府与市场之间未能形成应有的合力。香港的科技产业一直没有形成气候,无法承担香港经济转型升级的大任。

2015年11月20日,香港创新及科技局正式成立,杨伟雄为任局长,全力统筹“官产学研”结合,专注发展本港的创新与科技,并确定了创科局未来工作的9个重点,包括更聚焦地推动与世界最顶尖的科研机构的合作机会;推动智能生产及研究发展一些适合以香港为基地的工业;研究推行智慧城市的措施;建设香港成为连通的WiFi城市;研究及推动通过应用创新及科技以协助解决社会问题;壮大本港创科人才库等。

但是,如果香港眼光只向内,盯着自身的条件,或只依靠自身努力,那麽,香港的创新科技产业之路有可能漫长而崎岖,会走得很艰难。毕竟直至今天,香港仍然缺乏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氛围,研究人才虽然有一定规模,但技术人才不足,组织人才更是奇缺;研究成果与市场脱节较严重,科研成果产业化率极低;较大规模的科技企业几乎为零,有限的所谓科技企业多属小打小闹……,而这些问题不是单靠特区政府的努力就能够解决。

香港在创新科技产业领域必须打开思路,寻求伙伴,优势互补,唯如此,香港创新科技产业之路才能够做到既有香港特色,又能越走越宽。而毗邻的深圳已经建立起了傲视全球的创新科技产业体系,各类白手起家的创新科技企业层出不穷,国际国内创新人才已经形成聚集效应,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已经成熟。香港必须认识到,无论从哪个方面审视,深圳都是香港创新科技不可替代的最佳合作伙伴,借力深圳创新科技产业,将是香港不二的选择。

2017年1月3日,深港两地共同签署了《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这是港深科技创新合作的重大突破,双方决定,未来深港两地将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建设香港最大的科技创新园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引导和聚集国内外优质高科技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进驻园区,推动“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成为科技创新的高端新引擎、深港合作的战略新支点,共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港创新圈”。借此借力,香港科技发展长期滞后的局面有望破局。

2018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24名在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来信作了批示,并首次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此后,国家科技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鼓励香港、澳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试行)》,明确规定港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通过竞争择优方式承担“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并获得项目经费资助,实现了香港科技界近年来一直企盼内地科研资金“过河”香港的愿望。可以预期,香港与深圳的科技合作也将翻开新的篇章。

港深经济一体化从前海开始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虽然深圳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蹟,堪比香港,但深圳的经济制度与香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虽然深圳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但在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原有的特区政策已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深圳也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在2010年就提出建立“前海深港高端服务业合作示范区”的设想并付诸实施,意图将前海打造成为深港合作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结构调整区;重点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科技及专业服务、通讯及媒体服务、商业服务六大领域。前海的建设将借鉴香港及国际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山、海资源,建设和谐、宜居、优美的山海城相融合的生态型滨海城区。

2015年中央又审议通过了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令前海多重优势迭加,如虎添翼。前海自贸区作为广东自贸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主打香港牌,对与香港展开全方位合作,促进与香港的融合,助推香港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从经济自由度角度看,香港在自由港建设方面的许多体制经验和做法值得前海学习借鉴。在获批成为国家级自贸区之前,尽管前海号称“特区之中的特区”,但在金融国际化、贸易自由化、汇率市场化、投资便利化以及关税水准、企业注册、市场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与香港有较大落差,即便有香港作为样板,但囿于国家政策与管制,前海想要借鉴香港的经验和做法存在一定局限。前海成为自贸区之后,香港与前海之间的经济体制差距可大大缩小,两者的经济自由度也基本看齐,这样,前海嫁接香港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便不存在体制方面的障碍,与香港在经济制度方面的衔接顺理成章。

前海成为自贸区之后,与香港自由港仍然存在一定不同,譬如,在总体关税水准方面,前海仍然会略高于香港;在企业注册方面,前海仍有行业限制和资本额度限制;在货物进出口方面,前海的报关程序较香港也会更严格一些;在人员的国际流动方面,前海的人员流动仍然有更大约束等。但是,在经济自由度方面,前海与香港已经没有根本区别。而且,前海所采取的企业准入规定与资本金要求等措施将令前海产业向先导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向更广阔的创新领域演进,从而更有利于前海尽快形成自己的产业与创新优势,增强前海的集聚与辐射能力。因此,前海在自贸区的体制下,将会在体制、产业、创新等多个方面衍生成果。在当前香港经济转型升级苦寻出路的艰困阶段,前海通过发挥自身的产业与创新等诸多优势,对促进与香港的深度融合将起到关键作用。
作者:颜安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