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退下的科技独角兽公司们

2018-12-14 16:38评论关闭Views: 125

boshidun

巴菲特有句名言,“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裸泳”。 随着市场屡创新低,那些过去备受追捧的独角兽们,在经历了潮水洗礼之后也褪去掩饰,纷纷现出原形。泡沫破裂的时候也使得大家冷静下来思考,看看所谓的独角兽们赚的都是什么钱?
真正的独角兽引领技术创新

独角兽本来就是传说中的生物,非常稀缺。与之对应能产生革新技术的企业也是少数。但随着越来越多所谓独角兽企业的出现,这个词语似乎早就被滥用了。大部分人对于独角兽的理解还停留在谷歌、微软、推特这些互联网的企业,以及特斯拉等高科技企业。毋庸置疑这些企业确实是人类技术进步的代表。不但把互联网带进千家万户,让办公更加智能,让人类技术更加进步。

谷歌的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以及无人机项目等等,都充满了科幻与现代感,影响着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再往前看,当初施乐研究中心催生了一大批互联网巨头的产生。在硬件方面,他们发明了以太网和激光打印机;在软件方面,现代计算机所使用的绝大部分设计范式都是他们创造的。为它工作的人有Word之父,3COM公司创始人,Adobe公司创始人,即便是苹果电脑都是受它的启发而诞生的,也催生了Windows系统。

从这个角度来看,回头去审视我们的企业。其实大部企业是配不上这样的名头的。大部分企业称自己是独角兽,除了估值以外,没有一样像独角兽。
有些独角兽是钻了制度的空档

随着市场的合并走向垄断,打车和在线旅行社这两类准公共服务越来越去钻营制度漏洞,而非技术创新。之所以被称这类服务是准公共服务,因为大家在对这类的认识上,与传统的煤气、水电还有差距,而后者是严格受到价格管制的。

很少有人去想,如果运营商提高流量费用,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会倒掉,或者把利润贡献出来。作为国企的运营商并没有这么做,做到了准公共服务品该做的事情,而这些互联网的独角兽却与民争利,没有让实惠完全落到普通民众身上。

在打车的高峰时段,很多司机都在游荡,而不是忙着去载客。这是因为打车软件实行竞价机制。让司机知道等得越久,乘客报的价格就越高。在Uber与滴滴合并之前,前者还保留了一个合理的机制,即会默认匹配司机乘客。虽然在高峰时刻也会有提价行为,但是考虑了匹配的效率,不会出现司机坐等加价的情况出现。而垄断后的滴滴出现这种模式并不是其设计的失误,而是钻制度漏洞去牟利。

滴滴的主要收入源于网约车总收入的20%左右。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乘车仲介,滴滴的目的并不是让乘客尽快地坐上车。而是跟网约车一起抬高出行价格,由于它垄断了市场,乘客基本只能被动接受而没有议价权。我并不认为这是滴滴的错,而是监管不到位。作为一类准公共服务,一定要像公共服务一样进行监管或者价格管制,对滴滴每单赚到的钱进行限制,他才会全力以赴地去改进出行效率,而不是进行价格垄断,去宰客牟利。

携程被诟病的是他的价格歧视,或者被称为大数据杀熟。即老用户看到的价格比新用户要高不少,订酒店、订机票都会贵几分。搞“价格歧视”的基础,就得搞清楚客人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然而这个资讯成本在现代技术的协助下变得非常低。

有人会问,提高撮合效率不是一样可以赚钱么?这是个简单的选择题。撮合效率提高再多,每年出行人数是一定的,很容易逼近利润的上限。一旦打开价格歧视的魔方,不断地提价,利润是没有上限的,想像空间无限大。特别是作为熟悉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更是深谙其中的天壤之别。

追逐利润是公司的本能,缺乏监督则是监管者的缺位。如何对这类准公共服务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垄断、鼓励竞争,让大家在一个规范的市场下竞争,实则非常考验监管者的水准。
在互联网这种新生行业里滥用垄断权的现象并不罕见。对这种滥用的监管却一直没有跟上。一方面,大家担心监管趋严遏制了创新。另一方面,这种垄断权的滥用背后也是有一些资本的力量左右。

有些独角兽只剩下故事

小米上市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让人叹为观止。一个卖手机的硬件公司被说成了一个伟大的互联网企业,原本正常的不到5%的毛利率被美化成让利给客户。最终就是,原本贵得离谱的550亿的估值,也让大家觉得便宜。种种的信息不对称下,小米已经从发行价的17元跌至12元。那个让大家赔钱的小米,其实是信息不对称利用的高手。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其实就是讲故事,牛市的时候大家都喜欢故事和题材,也认可故事的想像空间,然而熊市的时候大家更相信硬邦邦的财报业绩。

美图公司发行价定于8.5港元,曾经一度冲上23港元的高位,目前只剩下4港元左右。作为一个广受欢迎的美颜软件,其确实拥有广泛的受众,然而如何有效变现,自美图创设之初就一直是个难题。巨大的用户数还是让迷信用户量的许多投资人坚守美图,相信守着用户数这么一座矿山,总有媳妇熬成婆的那一天。然而就目前看来,不管是进入智能手机市场,还是短视频和直播行业,美图在商业化变现上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真正的独角兽在路上么?

就目前来看,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依然普遍。靠讲故事钻漏洞就可以造出所谓伟大的企业,很难让人踏实地去做技术革新,真正的独角兽公司也难以出现。然而制度漏洞的蛋糕再好吃,总有一天会被拿走。中美贸易纠纷让大家意识到,靠送外卖、打车提高不了科技水准。每只独角兽的倒下都教育了一大批的投资者,也催熟了相应的制度。只要我们不断地从中汲取教训,就一定能等到真正独角兽的到来。

 

 

作者:王林峰 系国元资管副总裁/投资经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