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走出去”布局“一带一路”

2018-12-07 16:04评论关闭Views: 131

zhizaoye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民企赴海外投资的步伐加快,成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据统计,现在全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大概2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占多数。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民营企业500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的500强民营企业中有274家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海外收入(不含出口)7900多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长5400多亿美元。

在贸易方面,民企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民营企业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多亿美元,占总额的43%。

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为生力军,有其自身优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生活物品比较稀缺,而中国民营企业天生是百姓经济、民生经济,所从事的行业与当地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产品也是当地民众急需的。

其次,国企海外投资决策流程较为复杂,而民营企业天生是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身段灵活,对当地市场环境敏感,能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通过开放合作参与全球的价值链。另外,民企可以避免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常会被西方媒体怀疑是带有“政治目的”的嫌疑。

但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是自发的、零散的、碎片化的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投资存在一定盲目性,对风险的认识和管控比较薄弱。沿线各国的政治局势动荡,经济基础薄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给企业的投资经营带来诸多风险。

一些居于行业领头羊地位的民企,正在加速布局海外 “一带一路”,实施国际化战略和资本运作打造新的新增长点。

“一带一路”的推进带动了中国与相关地区逐渐增加的货物流动,跨境电商业务成为整个电商流量中增速较快的业务版块。在海外市场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增长显著。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轻工品的需求,推动了每年超过30%左右增速的跨境电商产业。目前顺丰也正在针对跨境电商领域,拓展更为综合和全面的国际物流业务。

顺丰国际副总裁李锐表示,“顺丰的海外业务,包括进口、出口都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受益于近年来跨境B2C电商市场的增长,国际电商件量的增长尤其显著。”。

顺丰还与中集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多式联运、快递、“一带一路”与中欧班列等领域开展进一步合作,尤其是各自都有一定优势的冷运设备、分拣设备、空港城相关设备、甩挂运输等方面。中集集团为顺丰速运提供分拣、冷运、托盘相关设备,顺丰速运为中集集团提供快递相关物流服务。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说,美的通过并购和投资,加快布局“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市场,同时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转型升级,加快了企业全球化发展进程。过去美的海外销售收入一般在35%左右,预计今年美的集团销售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海外销售收入占比将超过50%。

去年美的宣布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企业库卡集团,不仅实现了对美的自身的智能化改造,也激发了产业潜能,使美的具备提供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目前美的已占据全球汽车机器人领域70%的市场份额。

2017年11月17日,白俄罗斯第一个生产轿车的企业,在距离该国首都明斯克50多公里处落成,同期首辆白俄罗斯产GeelyAtlas(博越)正式下线。这是该国成功生产出第一辆自产轿车。在此之前,白俄罗斯只能生产农用车和机械矿山车。

这个公司就是白俄罗斯吉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吉利与白俄罗斯全球第二大矿山机械企业BELAZ公司等5家企业共同投资组建,吉利占比35%,总投资3.3亿美元。总经理由白俄罗斯工业部第一副部长鲍尼斯拉沃维奇兼任,足见该国对此项目之重视程度。

鲍尼斯拉沃维奇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发挥中白两国优势,扩大市场。中国汽车企业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人员;白俄罗斯提供优惠政策尽量减少工厂生产成本。在汽车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吉利就开始着手进行工厂技术人员的培训,在白俄罗斯本地招收工人和技术人员,将骨干送到中国国内工厂集中培训。在工厂调试阶段,吉利又从国内派来大量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人员对当地新员工进行了半年的培训。

民企“走出去”既要面临国外的挑战,也面临国内的障碍和问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庄聪生指出,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各地政府很多是做“引进来”的工作,现在要做“走出去”的服务工作,相对来说缺少经验。

第一,政策跟不上。现有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政策法规体系是由过去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演化而成,因此仍留有“以项目审批为主、资本与外汇项下管控、限制对外投资”时期的烙印。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当中,需要向多个国家机关申请审批,耗时较长,有时会错过商机。

第二,融资难。很多企业反映新设立的境外企业,从境外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很大。向境内银行间接融资是主要途径,但国外资产不能在国内金融机构进行抵押,企业难以获得贷款。

第三,保险贵。在境外投资保险方面,目前只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开展境外投资项目的保险业务,保险范围只限于战争、汇兑限制、政府违约等政治风险且费率很高。

第四,用汇难。国家对外汇使用管理仍相对比较严格,在企业使用外汇的审批上手续复杂、效率还不高。

第五,服务弱。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境外投资信息咨询、风险评估、人员货物通关甚至签证等方面没有经验。而专业服务机构相当匮乏且良莠不齐,缺乏严格监管,企业很难获得中介机构的服务。

小米公司是世界级的“独角兽”,也是开拓“一带一路”市场的头雁之一。在董事长雷军看来,民企“出海”面临诸多挑战,或者缺乏经验,或者对当地的法律法规及文化缺乏了解。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雷军已经连续两年在两会上为民营企业出海发声。他认为,民企出海,大势所趋。对跨国民企而言,“一带一路”带来更多机会。目前民营企业在境外的安全防范能力与国企相比尤其缺乏。

雷军建议,建“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护航民营企业出海。在原有驻外使领馆重点支持的同时,建议由商务部牵头成立“一带一路”服务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助力民企拓展合作。 这个中心还应参与指导和规范企业在境外的经营行为,防止不当竞争。当然,还可以支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相互配合,在产业、业务上分工协作“走出去”。

在雷军看来,民企出海,品牌国际化、运营本地化是两道门槛。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中国制造品牌大使”。这些大使,应是当地甚至国际上具有知名度的有识之士。他们的“工作”是,以文化交流乃至市场活动的方式推介“中国制造”。

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王永庆指出,民企要抱团出海,形成“走出去”的合力。一方面民企可以与国企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央企“走出去”的很多项目都是走承包,其中设计、工程、售后服务等产业链,民营企业可以参与其中的环节,形成业务联系和产业分工,国企发挥政府间重大项目建设、设施合作方面的优势,提高整体投资效益。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可以联合起来抱团出海,避免恶性竞争,发挥规模效益。

建设境外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外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形式。许多园区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共同“走出去”,拓展协作范围,形成集群效应。一些民营企业投资或建设的项目已成为当地的重大标志性项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苏红豆集团在柬埔寨建设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对西哈努克省经济贡献率超过50%,解决当地就业近两万人。

针对当前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经营存在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梳理近年来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案例,结合国际经验和理念编制了《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规范》,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驻外使领馆、行业组织也分工协作,共同对民企境外投资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协调、跟踪监督,防范境外投资经营风险。
作者:马浩亮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