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祖孙三代的归宿

2018-12-03 14:44评论关闭Views: 283

nantangerling

南京是千年古都,有名的陵墓数不胜数。无论是与南京第一座帝王陵墓孙权墓(蒋陵),还是与规模宏大的明孝陵、中山陵相比,南唐二陵都显得有些寂寂无名。车行至南郊祖堂山麓,拐入一个不起眼的路口,沿着绿树荆条掩映中的上山小路前行,豁然出现一个小广场,便到了南唐二陵的门外。

南唐二陵,指的是南唐烈祖李昪的钦陵以及元宗李璟的顺陵。两位墓主人也被分别称为南唐先主、中主,也就是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祖、父。二陵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大的帝王陵,也是迄今江南地区已发掘的最大地下寝宫。
南唐二陵——江南最大地下寝宫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的封建帝制时代,有过大一统的汉唐气象,也有过漫长的分裂对峙阶段。这其中,大多数是汉族王朝与异族政权的对立,如东晋与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两宋与辽金西夏等。汉族政权群雄并起的局面主要有两次,一次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另一次就是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扩大化的产物,十几个汉族军阀相互征战,割据对抗,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当中,除了中原王朝也就是“五代”,十国之中最强大也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南唐。南唐占据最富庶的江南地区,拥江淮天险,“比年丰稔,兵食有余”。南唐传三世三帝,享国三十九年(937年-975年)。

步入南唐二陵陵园,除了凤凰池里盛开的荷花,绿柳丛中聒噪的鸣蝉,就只有徐吹的暖风。少了那些热门景区的喧嚣吵闹,这种荒郊野外的宁静,却正好提供了一种怀古氛围。沿着小径,立有许多木牌,上面记录李煜的词作,包括传唱千年的几首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等。这也难怪,来此凭吊的人,多半是冲著李煜来的。

钦陵是一座隆起的圆形土墩,陵门座北朝南,遥对远处的云台山主峰,取“背倚天阙,面矗云台”之意。陵墓分前、中、后三主室和十间侧室,但当中已空空如也。墓门两侧有武士浮雕,头戴盔胄,身披铠甲,手持长剑,足踏祥云。虽然富态丰满,却少了北方武士那种峥嵘之气,这倒是颇契合南唐重文轻武的风气。根据记载,墓室顶板和地板分别绘有日月星辰、开凿江河地理,而今已不甚分明,但却保留了那种未经人工修饰的古拙感。凉风森森,石壁潮湿,墙砖斑驳,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悲情慨叹。

南唐与南宋很相似,经济发达、民用富足、文化繁荣,但同时又是半壁江山、强敌压境、军事羸弱。论疆域人口,南唐是十国中最大的一个。李家祖孙三代近四十年间,充满了宫廷权谋、风花雪月、江山残破、生离死别等各种元素,成为千百年来诗人、小说家以及影视编剧挖掘的富矿。
南唐先主——草根逆袭样板

南唐开国之君李昪,常被误作“李升”。李昪人生极富传奇色彩。他出身徐州微贱之家,在唐末战乱中流离失所,孤身一人,偶然的机会被军阀杨行密(后来成为十国之中的吴国太祖)遇到,“奇其状貌,养以为子”,深为器重。不过,李昪遭到了杨氏诸子排挤,于是杨行密又将他托付给亲信徐温,并改名徐知诰。李昪相貌究竟有多不凡,史书没有明言。但能在乱世被帝王将相接连收为义子,定是相当的英毅伟岸,绝非徒有颜值的小鲜肉可比。

杨行密死后,徐温把持吴国朝政,成为曹操式的权臣。徐知诰官位也水涨船高,他礼贤下士、宽仁为政、声望日隆,超过了义父徐温的几个亲生儿子,因此遭忌。徐知诰处处谨小慎微,韬光养晦,躲过了徐家子弟的数次谋害。眼看徐知诰势力逐渐坐大,徐温亦打算收其兵权。恰在此时,徐温病卒,徐知诰果断行动,控制政局,独揽大权,成为吴国实际的主宰。

十年后(公元938年),吴国末帝杨溥禅位,徐知诰称帝,国号齐。两年后,他恢复李姓,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名李昪,改国号为唐,标榜延续唐朝血胤国祚。这与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大汉皇叔,是一样的套路。

李昪先做杨家养子,再做徐家义子,结果先篡夺徐家“家政”,再篡夺吴国“国政”,其夺权篡位,比曹丕、司马炎、刘裕等人更加名不正言不顺。如果从封建伦理道义来讲,真有点像三姓家奴吕布式的“二五仔”。

不过,李昪能够从祖“茕茕一身,不阶尺土”的无名小卒最终荣登大宝,自然有不俗的政治手腕。南唐周围与中原王朝及吴越、闽、南平、楚等国相邻,边患严重,尤以盘踞浙江的吴越威胁最直接。李昪即位后,重在固守旧地,与民休息。942年,吴越遭受自然灾害,南唐群臣都劝李昪趁机出兵,但他坚决拒绝,反而派使者携带粮食、礼品前往慰问救济。此举大得人心,从此吴越与南唐修好,南唐解除了南方的后顾之忧,得以专心应对北方中原王朝的军事压迫。这一策略让人联想起铁血宰相俾斯麦。普鲁士统一战争中,俾斯麦在击败奥地利军队后没有“追穷寇”,反而趁机收兵讲和,确保了奥地利在后来的普法战争时保持中立。

李昪即位后,对吴国皇室杨家以及义父徐温家族处处防范。吴末帝杨溥被迁往润州(镇江)软禁,次年神秘死亡。杨氏子孙被幽禁于海陵(泰州),与外界隔绝,时间久了,杨氏男女不得不自为婚配,“吴人怜之”。到了中主李璟时期,公元956年,周世宗柴荣讨伐南唐,下诏安抚杨氏子孙,以收买江南民心,李璟担心杨氏作乱,派人将已圈禁近20年的杨氏后裔灭族。但看李璟写的那些婉约柔媚之词,很难想像其如此心狠手辣。

徐家子弟处境相对好些。李昪的两位义弟徐知证、徐知谔率兵入闽平乱,且不扰民,闽人感其功德,立祠祀之,后来成为著名的道教神祗“二徐真人”。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因曾梦见二位神人“来辅家国”,所以推崇备至,在京城建立灵济宫,成为北京九大宫观之一,香火鼎盛。北京西单的灵境胡同,就因灵济宫而得名,后来讹为“灵境”。二徐也从真人、真君最后加封至金阙上帝、玉阙上帝,位列帝王,享受的级别和待遇远远超过了安眠江南一隅的义兄李昪。这倒与关公抢了刘备的风头很相似。时至今日,二徐真君在福建台湾等地仍有信众。

李昪一介武夫出身,但当时南唐地处六朝金粉之地,朝廷中充满柔弱颓靡之风。像位列宰辅的冯延巳,政治上乏善可陈,文学上却成就斐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冯词:“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诣。”冯延巳虽然自己是个“莺窗人起未梳妆”的词人,却曾经讥笑李昪犹如吝啬守财的土财主“田舍翁”。

公元943年,李昪在当皇帝的第七个年头因服用丹药中毒病逝,虚岁五十六岁。当他被安葬钦陵之时(当时称永陵),南唐的国运已隐隐晃动。
中主李璟——风里落花谁是主

相比父亲先主李昪的开国武功以及儿子后主李煜的千古文名,顺陵的主人、南唐中主李璟稍显平庸。李璟的顺陵位于钦陵左侧约五十米处,地宫里则是同样的画风,阴风与潮气齐飞,昏黄灯光共青黑石壁一色,只留下游人思绪在空洞的墓室中回还飘荡。

李昪休养生息多年,府库充盈。李璟继位后,一改其父的“田舍翁”作风,大兴土木。继位第二年,就在宫中建百尺楼、绮霞阁,召群臣观之,大臣萧俨说:“恨楼下无井。”李璟问其故,萧俨答道:“恨不及景阳楼。”景阳楼是南朝陈后主在宫中所建的宫殿,后来隋军攻入建康城,陈后主与妃子躲避于楼下枯井中,被隋军搜出,陈朝灭亡。

萧俨借此提醒李璟吸取陈后主奢靡亡国的教训。但李璟听后大怒,将其贬谪舒州。萧俨的“陈后主景阳楼”之谏,没有应在李璟身上,反而后来应在了李璟儿子、又一位后主李煜身上。

李璟的肚量也不如儿子。李煜继位后,经常与身边嬖幸下棋,萧俨有次入见时看到,走上前去将棋盘掀翻在地。这在帝制时代是大逆不道之举。李煜诘责萧俨曰:“汝欲效魏征耶?”萧俨回答:“臣非魏征,则陛下亦非太宗矣。”李煜听后为之动容,不再下棋。

李璟还自己给自己挖坑。据宋人《青箱杂记》记载,李璟崇佛,朝中许多大臣蔬食,每个月要做十次斋,每次斋戒到次日晚膳才恢复日常饮食,谓之“半堂食”。此时,中原后周崛起,一代英主周世宗图兴霸业,掠去了江淮十一州,南唐国土丧失殆半,“半堂食”应验了“半唐失”。李璟迫于压力,对后周上表称臣,取消皇帝称号,改称“唐国主”。

李璟在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后人常将其父子并称为“二主”。《词史》就评价:“言词者必首数三李,谓唐之太白、南唐之二主与宋之易安也。”即将李白、李璟、李煜、李清照四人合称三李。南唐二陵园区入口处,就立有李璟的代表作《摊破浣溪沙》,当中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都是千古流传的佳句。

南唐中主李璟作了十八年皇帝,去世时(公元961年)中原已经是赵匡胤建立的大宋。后主李煜为表孝心,上书征得宋太祖同意,恢复李璟的皇帝名号,葬于顺陵,但陵墓规制较之钦陵已缩小降低。墓内的结构装饰和绘画艺术已失去富丽气派,犹如这位没落君王“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吞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的自我写照。

白云悠悠,江水苍茫。李昪、李璟父子的陵墓在风云变幻中,逐渐被荒草黄土掩没了近一千年。1950年至1951年,时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曾昭燏,主持发掘了南唐二陵,从墓中出土的玉哀册等文物,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曾昭燏是湖湘才女,出身名门望族,是曾国藩胞弟曾国潢的曾孙女。1964年,曾昭燏不堪残酷政治斗志的侮辱和压力,在南京灵谷寺跳塔自杀。噩耗传来,陈寅恪作诗悼念:“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灵谷烦宽应视哭,天阴雨湿隔天涯。”
李煜之墓——千古之谜

而到南唐二陵来的人,几乎都会有一个疑惑,后主李煜的墓在哪儿?后人常将李煜与宋徽宗赵佶相提并论,两人都是天才的艺术家,“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但却都阴差阳错地由风流王爷变成安乐皇帝,而又沦为亡国之君。赵佶因哥哥宋哲宗无子绝嗣而继位;李煜排行老六,但五个哥哥却因各种原因先后死去,皇冠就这样落到他头上。这既是一种幸运,却又是巨大的不幸。

当时的南唐大臣,以吟词作赋为能事,视勤政理事为俗物,弥漫着绮丽旖旎之气,到处莺歌燕舞。但当中也不乏清醒的有识之士。内史舍人潘佑是一个忠介之臣,对国事很是忧虑。他知道李煜喜欢诗词,于是一次趁李煜游宴之际,进献了一首词:“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夸烂熳。已失了春风一半。”表面上是描写宴会良辰美景,实则是劝谏后主,敌国四面包围,国土已丧失近半。李煜是个聪明人,读后“秒懂”,下令罢宴。这些都说明,李煜还是一个有肚量的君主。虽然庸碌,尚不至昏聩。

李煜的文学成就已无需赘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然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也正是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十二月,宋军攻克金陵,南唐灭亡。次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开封,开始了屈辱的亡国奴日子。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很显然这是一个侮辱性的封号。等到宋太祖殡天,太宗继位,李煜的日子更加难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李煜暴卒,时年42岁,被追封吴王,以王爷规格葬于洛阳北邙山。

李煜之死有许多可疑之处,说其抑郁成疾固然也说得通,而野史津津乐道于宋太宗霸占小周后的艳事,更有史学家认为是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等怀念故国的词句触怒了宋太宗。作为寄人篱下的亡国之君,蜀汉后主刘禅那样“此间乐,不思蜀”,才是明哲保身的诀窍。创作怀念故土的牢骚之词,自然触动大忌。然而若像刘禅那样苟活偷生,恐怕那就不是李煜了。

虽然史料记载李煜藏于洛阳城郊,但究竟在何处,并无详细资料。一千多年来,无数史学家、文学家和大批“后主粉”始终没有停止寻找李煜。2013年,洛阳孟津县发现一些残缺的唐宋时期石翁仲、石羊、望柱等墓前石刻,疑似南唐后主李煜的墓葬。而当地村庄恰好叫“后李村”。2015年,郑州荥阳又传出类似消息。但经勘查均缺乏确凿证据。“千古词帝”的最终归宿何处,至今仍然是谜。不过,那个从烟雨江南流落到异乡黄土的魂灵,也许早已“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了吧。

 

作者:马浩亮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