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决填海方案尽速推动造地

2018-11-02 12:24评论关闭Views: 57

hy6

为期5个月的土地大辩论公众咨询9月26日结束,专责小组赶在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前,向特首提交初步建议,这也意味着届时林郑将对新房屋政策提出具体的目标和措施。香港土地房屋供应严重不足,需要多管齐下大幅增加土地供应,建立土地储备,才有望解决居住难题,以及满足未来香港发展的需要。在目前填海造地已成社会主流意见,林郑也“大胆说”要靠填海的情况下,政府要争取以更快的行动,决定适合可行的方案,并展现勇气和决心,想方设法排除障碍,尽速展开大规模填海工程,才是有担当和负责任的做法。希望10月的施政报告,在填海造地建屋方面能看到决断和蓝图——有时间表和施工图,确定增加供应的预期,让市民看得到方向和希望,打破港人愈住愈贵、愈住愈细的怪圈。

其实,港人饱受住屋问题的煎熬有多严重,用“居住面积不如监狱”就足以说明。归根究底,是过去多年政府发展策略失误,没有大规模造地,导致现有土地短缺,不仅跟不上建屋需要的步伐,亦无法应付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多次表示本港长远欠缺最少1200公顷土地,已是很保守很低水平的估计,要适应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满足市民住得宽敞一点的合理愿望,实际欠缺的土地只多不少。就算这样,要想寻觅1200公顷土地也非易事,据《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估算,本港至2026年面临最严峻土地荒,欠缺逾800公顷用地,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求,形成入不敷支。

“没有面粉就做不到面包”,增加房屋供应、改善生活空间的前提,是要有充裕土储在手,而对于如何大幅增加土地供应,经过土地大辩论,社会各界对维港以外填海是有共识的。好处不用多说,供应多、效率高、好规划、成本低,少争议,至于一些质疑的声音,诸如环保、成本、人口增长估计错误等,均一一得到解释或反驳。

如今谈论的焦点其实不在于要不要填海,而是怎样的填海方案对香港最合适最有利。现时大致方案有4个,包括政府提出的东大屿都会计划,大规模填海1000公顷;团结香港基金提出的“强化东大屿都会计划”,目标填海范围达2000公顷;新民党倡议寻求中央批准,在毗邻香港的内地水域填海;公共专业联盟建议扩充两个共涉520公顷的人工岛。当中的可行性如何,政府应进行研究,分析其长短优劣,不断进行优化,拿出最终方案,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财力可负担的情况下,香港增加土地储备和供应,愈多愈好,这也是在投资未来,如果担心填海工程规模太大难以驾驭,可以合理规划,分期分批,控制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政府表示愿意兴建更多出售房屋,决定将资助性出售房屋与私人住宅楼价脱钩,回应市民上楼需求,尤其是暗示最终公私楼建屋比例可由6:4改成7:3,大幅增加公营房屋供应,以更好帮助基层,但都面临“缓不济急”的局面。例如公营房屋供应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房委会已用尽所持有的“熟地”,即使觅得土地,需要经过收地、清拆、平整地盘等前期工序,至少需时7年或以上,填海造地建屋,时间还会长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是香港需要“追落后”,非一时半会可见效。因此,一方面,政府填海造地的方案,越快出炉越好,甚至不用等到把所有的细节都考虑好,有可行的、成熟的初步规划就可以推动实施,剩下的再慢慢完善,加速建屋进程;另一方面,方案必须制订工作重点,有时间表和路线图,稳定土地房屋供应预期,让市民有盼头,也为下一代发展打根基、谋福利。

香港土地短缺危机已是灾难性的,政府增加土地供应不能叹慢板,要有大手笔、大动作、大投入,希望最新的施政报告中,在填海造地方面有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令人振奋的讯息呈现,而关键之处,还是要议而决、决而行,以实际行动,扫除一切阻滞拓地的障碍。
作者:唐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