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港青归属感不过分强调爱国

2016-06-23 16:30评论关闭Views: 257

港青

有些香港人对古代中国是有认同感的,但却对当代中国缺乏认同感。若要改变这种局面,须从建立国家软实力着手,循大众传播媒介逐渐渗入,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要运用多些柔性手腕,在国内外营造正面形象,这方面可以借鉴英国皇室。

“占中”是以青年为主导的一场运动,“占中”过后,激发了“港独”思潮,部分港青对中央政府诸多不满,与祖国渐行渐远。“占中”以后,香港社会普遍关注青年问题,亦特别希望建立青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消除“港独”意识。

在建立青年对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方面,香港没有国民教育

2012年,教育局本欲在中小学推行国民教育课程,可是临门一脚却发生“国教风波”,学民思潮等组织发起游行、绝食等行动,指责国民教育是“洗脑课程”,要求全面撤回,特区政府迫於形势,只好作罢。

其实,以现时的局势来看,香港暂时并不适宜推行硬性的国民教育或任何类近的课程,这并不是说推行国民教育有什么不正确。事实上,世界各地的学校都有国民教育,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与在家里教导孩子尊敬父母、在学校教学生爱护学校一样,均符合普世价值。只不过,香港人现在对于爱国这个词不寻常地敏感,国民教育的方法或可斟酌。好像青年事务委员会刘鸣煒被发现拥有英籍,即遭传媒追问是否爱国,一味穷追猛打,仿佛揭露了什么黑材料似的,非要难一难他不可。媒体就此跟进报导,达一周之久。

在一些传媒的渲染下,爱国不是出于献媚,就是出于愚昧,爱国教育或国民教育等同于洗脑。中小学学生年纪虽小,对此却是相当敏感和抗拒的,老师任教这些科目也是吃力不讨好,若强加推行,只会产生反效果。

 老实说,香港根本也不必过分强调爱国

现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一座国际化的城市,这里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除了中国人外,还有来自南亚、东南亚、欧美以至其他世界各地的人。人们不必一定说广东话或普通话等汉语方言,英语也是官方语言。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虽是人口主体,但其他种族的人只要符合资格,都可以领取香港身份证,成为法律上的香港人。香港人英雄莫问出处,只要勤奋工作、遵守法律,就可以在这里安居乐业,闯出一片天地。

我们视来自南亚、东南亚、欧美等地而领取香港身份证的人为香港人,但又岂会要求他们一定要爱中国呢?现在,香港居民无须因为拥有英籍、加籍或其他国籍而放弃香港身份证,除非有关人士要竞选立法会或进入政府,才依例须放弃其他国籍。故此,好像刘鸣煒这样的青年才俊,也一样持有英籍,这些都不应成为禁忌。

当然,大部分香港人与内地人同文同种、血脉相连,本应倍加相亲,不过,感情和归属感这回事从来不能勉强。还要思考的是,回归前从来没有什么国民教育,可是港人的爱国之情却溢于言表、见诸行动,为什么回归后爱国反倒成么一种“禁忌”?这固然与某些媒体丑化现政权和挑动两地矛盾有关,但同时,亦出于恐惧“一国两制”遭到破坏,而刻意欲与内地保持一定的距离。既然如此,当局不如采取较么放任的态度,反可收服人心。

现时,要加强港人对祖国的归属感,只宜先从国史教育、文化教育方面入手,润物细无声,而不宜强行说教。香港中小学的国史教育常常遭到批评,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应该检讨的。

有些香港人对古代中国是有认同感的,也有兴趣研习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但却对当代中国缺乏认同感,对于内地同胞充满鄙视,这些观念也影响当今的香港青年。要改变这种局面,须从建立国家的软实力着手,循大众传播媒介逐渐渗入,透过电影、电视、书刊杂誌,增加内地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要运用多些柔性手腕,在国内外营造正面形象,这方面可以借鉴英国皇室。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到戴安娜皇妃的挑战,一些英国人对英女皇和皇室曾有所不满,但是随著戴妃的去世以及皇室的改变,英国人已日渐改观。

现在,民调显示,英女皇伊利沙白二世民望高企,七成受访者认為她在位越久越好,比例是35年以来最高。这一切,是皇室上下的努力,切合时势,走平民化路线,打破了与民众的隔阂,我们的中央政府也可多向英国皇室借鉴。

注:本刊独家稿件的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本刊专有,如需转载,请载明出处。

 深度财经报道,精准预测,独家解析,尽在《东方财经》,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东方财经二维码

Tags: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