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思:为了我们下一代继续以香港为家

2018-07-27 13:58评论关闭Views: 162

chenzhisi

传统意义上来说,1965年出生于香港的陈智思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泰国著名华商陈弼臣是他的爷爷,陈有庆是他的父亲。家族的旗帜传承到了第三代,“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在这个家族并不奏效,勇于突破传统范式的陈智思通过富有远见的行业布局,带领着家族商业舰队驶向新的一片蓝海,开创出一片新的商业天地。

在商界叱吒风云的陈智思,常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积极投身政界并关注社会事务。他是香港特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香港特区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召集人、活化已修复堆填区资助计划督导委员会主席、降低食物中盐和糖委员会主席、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主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有限公司主席;并曾任香港立法会议员、岭南大学校董会主席、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古物咨询委员会主席、活化历史建筑咨询委员会主席,及司法人员薪俸及服务条件常务委员会主席。

这一长串政界和社会各界的不完全履历,是陈智思二十年来从政道路上为香港全社会服务的印记。香港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想要成为人大代表、召集人、多个领域的主席,实非易事。常有身边的朋友问他,“你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你可以不做,你做其他的事情也可以,为什么要在香港做这些事情,还要被人骂?”陈智思的回答笃定而坚决:因为希望我们下一代继续把香港作为他们的家。

 

不变的精神与变化的时代

陈智思说,从小时候起,爷爷便是自己的模范;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像爷爷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不是光看财富,而是一种真正帮助到他人后得到的尊重。

陈智思的爷爷陈弼臣只有小学学历,中学没上完就从广东潮州跑到泰国谋生。他白手起家,一路摸爬滚打,成为开创泰国盘谷银行的著名华人银行家。陈智思说,爷爷自己也没想到会成为一个银行家,因为银行在当时并不是很热门,也是后来找到一个很好的机会才成功。

回忆起自己的爷爷,有一个场景陈智思永远都不会忘。那是爷爷去世的时候,刚二十来岁的陈智思去泰国参加葬礼,当时出殡的队伍有一万多人,这让他十分感动。陈智思说,来的这些人肯定不是因为爷爷有钱,而是因为爷爷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过他们帮助。

这其中,郭鹤年就是一个代表。陈智思告诉记者,在郭鹤年去年底出版的自传中,他用四页的篇幅来讲述当时陈弼臣给予他第一笔贷款的经过。正是因为这笔贷款,才让郭鹤年之后有了其他银行的贷款。陈智思说,爷爷的眼光和能力至今让人敬佩。

陈智思进一步说,爷爷当时帮到的人很多,不仅有像郭鹤年这样的大企业家,也有一般的小企业家,爷爷当时对他们的帮助主要是通过眼光识别并给需要帮助的人贷款。新的时代,陈智思同样希望通过帮助他人来实现自我追求的人生价值,但方式方面,他有自己的“新一套”。

陈智思说他的“新一套”就是服务,为香港市民服务。他希望香港市民看他同样不是看他财富有多少,而是看他回馈社会有多少,回馈社会所做的工作是否受到欢迎和尊重。其实不论是“老一套”还是“新一套”,都是一种不变的服务社会的精神。

陈智思传承祖辈、服务社会的精神不变,但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新的时代,须有敏锐的新观察。在这个气象万千的时代,世界复杂多变,中国波澜壮阔。从香港回归以来的过程中,陈智思说一开始很多人都没有预料到,香港和内地融合会如此之快。

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陈智思印象最深的是“一国两制”制度“50年不变”。当时只有32岁的他,想象着50年后82岁的自己,感觉50年之后的事情很遥远,当时很多人都一样,没有真正去想两地之间应该怎么融合。

2013年在陈智思眼中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非典和金融危机的到来,严重拖垮香港社会经济。因此香港特区政府紧急向中央政府求救,寻求了不少政策援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贸易政策和“自由行”。也正是从这一年起,香港和内地之间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对此,陈智思主要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在经济方面,在此之前,一般只是香港企业到内地去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制造业,处于一种单方面的融合状态。但如今经济方面的融合早已是双向互动型,以股票市场为例,现在港交所70%的交易都是内地企业,像中国银行、腾讯等内地企业的股票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次在旅游方面,香港每年有近6000万的游客,其中有4600万来自内地;而香港本地只有700多万人口,这两个数字一对比,很明显地会影响到香港旅游以及商场的经营策略。

再次在教育方面,现在香港的大学有10%是内地学生,但这10%差不多是内地最好的学生,而香港的学生从中学升入大学的比例只有20%多,其中5%是最好的。香港的这5%和内地的10%水准差不多,但数量却只有一半。那么,5%以外的其他香港学生,肯定在某方面比不上那10%的内地学生,奖学金、就业等等方面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最后在住房方面,因为香港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所以世界各地的人均可在这里买房。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很多内地人也选择来港买房,可以自住也可以投资。加上货币宽松等综合原因,房价也随之不断高涨。

总结以上香港经济社会面临的新问题,陈智思说,时代变革下的香港面对着两个大的背景,一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矛盾,但这不是香港特有的问题,比如贫富分化、青年就业等,世界上很多经济体都同样面对;另外一个,就是香港和内地在快速融合过程中特有的矛盾。

港府需要找到平衡 港人需要转变观念

对于香港如今存在的问题,陈智思明确地指出,最不满的其实是中层,尤其是处于中层的年轻人。他们既不能购买到高端的服务,也不能享受到基层的特殊保障;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却不能再像上个世纪末那样轻松地找到理想的工作。面对内地日新月异的变化,香港的中层把香港遇到的所有问题归咎于香港政府没有把好关,他们认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保障本地民众的利益。

对于这一世界各地政府普遍面临的难题,作为本届香港特首林郑月娥竞选办主任、香港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召集人的陈智思说,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小心,香港特区政府需要找到平衡。一方面,香港特区政府需要跟随国家“走出去”的步伐,找到更多合作平台,但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也要明白和理解香港年轻人的感情和诉求。

陈智思对香港青年的关注和理解,与他担任岭南大学校董会主席密切相关。担任校董的六年,他常跟学生沟通交流,非常了解也非常理解香港年轻人的心声。但陈智思同样也对内地乃至世界各地年轻人的发展进行着深入的观察和调研,他常去内地,也是美国加州Pomana College的校董。以北京为例,他发现在北京,工作机会也并不是只留给北京人,全国各地最有竞争力的人才都有机会留在北京工作,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亦如此。陈智思也因此指出,香港青年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

放眼未来的发展空间,陈智思积极乐观,他说香港的发展空间还是有的,但要捋顺心态、转变观念。陈智思认为,现在香港很多人都还是比较老的思想,认为年轻人只有进入大学才能有前途、才能有保障,而且在专业方面,也青睐金融这样的热门专业。但现在的现实是,拿了学位并不是代表着好工作,而金融行业的工资也不一定很高。与此同时,医疗、建筑等方面人才短缺,市场和人才错配非常严重。

在这个困境中,陈智思指出,需要转变观念的不仅是年轻人,家长的思维也很重要,社会怎么看也很重要。比如在德国,即使没有大学学位的人也同样可以受到社会尊重。所以陈智思觉得,整个社会的观念都要改变。在转变观念这方面,陈智思自己的家庭是最生动的说明。

陈智思告诉记者,在他的家庭中,不论是他的妈妈,还是他的夫人,都对自己孩子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他夫人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主要体现为对孩子们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很难想象,在陈智思现在的一家四口小家庭中,已经有七八年没有佣人。他的两个孩子从小不仅要处理自己的事情,还要处理全家的家务。他的大儿子14岁左右开始要去北角买菜并煮饭给一家人吃,另一个孩子要洗衣服。他的大儿子今年本要去上大学,但现在要推迟一年,未来一年他可能要去服务行业先打工。之所以要这么做,因为在陈智思夫人看来,学问可以慢慢学,但服务社会最重要,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服务心态。

陈智思跟记者分享了一件他家中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大儿子要在家里煮饭的事情被他泰国的亲戚们知道了,有一次一个泰国亲戚来看他们,就问他大儿子是不是喜欢煮饭,他大儿子矢口否认。泰国亲戚很奇怪,不喜欢煮为什么还要天天煮呢?陈智思大儿子的回答非常简单,他说,如果他不煮饭,那谁来煮饭给一家人吃呢?

陈智思说,现在香港中产及以上的家庭,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去做,因为很多家长都太过于保护自己的子女,什么事情都帮孩子们处理,所以年轻人的抵抗力就低。对于自己的两个孩子,陈智思常常跟他们说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现在不像他年轻时的那个年代,那时他回来在家族企业中做事情,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现在,国家发展很快、科技发展迅猛、香港的转型也很快,将来的平台会怎样已经变得不确定。比如在2006年,随着银行竞争力下降,陈智思就出售了亚洲金融集团的附属机构亚洲商业银行,为集团的保险及其它业务的扩张做好准备。那么未来再过十年,保险行业的竞争力又将如何,这是很难说的,这也是陈智思希望自己的两个孩子需要明白的事情。

 

走进新时代 把握新机遇

如果说家族传承、合理布局和服务社会是陈智思的奋斗之路,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香港和内地该如何共谋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从而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呢?在两个方面,陈智思有着深刻的理解。

第一是粤港澳大湾区。陈智思说,粤港澳大湾区对于香港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香港只有700多万人口,如果增加粤港澳大湾区6500的人口,香港的市场可能非常好。同时陈智思也指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不要只看香港如何进入到6500的人口市场,也要看到这6500万人口如何进入到香港,享受香港的服务,必须双向去看。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具体存在的很多问题,陈智思认为,首先要捋顺11个地区竞争关系。因为粤港澳大湾区每一个地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其相对强的竞争优势,如此一来,竞争肯定会有,但最主要是要发挥各自优势,避免资源浪费。如何捋顺竞争关系,陈智思举了三方面的例子。

首先是在金融和科技方面。香港的金融肯定是有优势,但深圳因为规模大,肯定也希望发展金融;另外一方面,深圳现在有很多高科技企业,但香港也会想在高科技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陈智思认为,这些都是可行的;但如果珠海要发展金融就肯定不行,因为珠海的规模小,在金融方面的基础不够。

其次在机场和航班方面,大湾区内机场很多,该如何来捋顺呢?比如香港要去国内二三线城市,肯定要去深圳;但香港因为得益于“一国两制”,在国际航班的谈判方面比内地其他城市有优势,所以香港的国际航班肯定比较多,因此这就要从整个区域来谋划,怎么配套。

还有就是土地和医疗养老方面。大湾区有着香港没有的土地优势,而且再过五年,香港的老龄化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将来香港的老年人是否会选择去大湾区内比如珠海这样的城市进行退休医疗或养老,也是需要捋顺的问题。因为虽然大湾区内内地城市土地辽阔而且价格便宜,但如果养老和医疗配套服务跟不上,那问题和矛盾就依旧存在。

捋顺竞争关系之后,陈智思认为,最关键的是解决能否真正进入到彼此市场中的问题。比如香港企业进到大湾区的内地市场,如果没有人脉网络,怎么打开市场,怎么谋求进一步发展,都是值得深刻研究和思考的,反之,内地企业同样需要虑及。但不论如何,陈智思表示,大湾区的机会,有好过没有,但企业进去也并不代表一定能成功。

其次,还要看到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变化。陈智思说,过去四十年,香港在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贸易方面,内地和香港之间非常紧密,从一开始的制造业到后来包括电子医疗等方面的产业,香港都要依靠内地的平台,因为香港很多资源都没有。所以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和内地的关系非常紧密,这对香港好,对内地也好。

但陈智思指出,那个阶段已经过了,现在国家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新的阶段,我们面对的国际市场,需要我们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牌。香港在配套方面可能已经不足。

在资金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世界各国对中国还不够有信心,所以香港人作为内地的第一批投资者,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资金带给国家。但现在,全世界都希望来中国投资,所以内地找到资金也比较容易,也不再像改革开放之初时那样依赖香港。再比如科技方面,原来香港科技还比较发达,但目前内地的科技成就很多已经超过了香港。但在力量的此消彼长之间,陈智思依旧看到香港希望的光。

在法律方面,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大,中国企业在和世界各国建立贸易合作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参照哪个国家的法律必然是个问题。在这方面,因为香港的法律比较受国际认可,所以香港可以在法律仲裁和咨询服务上作出贡献。

在行业方面,香港因为“走出去”比较早,所以具有优势。陈智思以他所在的保险业为例,他说,比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肯定会遇到不同的文化并且存在不同的风险,香港的保险行业在这方面富有经验,知道怎么处理当地的情况,比如天灾的保险、打仗的保险、还有一些人生保障等,因此香港在风险管理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优势。
作者:马莎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