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生存的三个方向
2010年以后台湾的低端出口产品面对东盟国家时已无优势,高端产品如面板、电子零配件、晶片等机电产品面临韩国的激烈竞争,甚至有逐步失去大陆市场之虞。外贸的萎缩对以出口为命脉的台湾经济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同时,大陆科技产业也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台商闻之色变的“红色供应链”开始掘起。如此,作为台湾经济顶梁柱的电子资讯产业的竞争力优势即将不保。
在台商和外商投资信心不足的时候,在消费能力受就业不稳、薪资停滞的时候,在生物科技、医疗、文创等产业不足以支撑起台湾经济大厦的时候,在台企无法突破代工生产模式的时候,台湾从经济短暂波动走向持续下滑的可怕前景并非不可能。
2015年台湾GDP已经保不住1%的增长率,预估2016年也难有大的起色。这就是2016年民进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也是蔡英文无法摆脱的经济梦魔。在这样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状况下,近年来,台湾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滑,已从最高峰1990年的25%掉到目前15%左右。这意味着政府的财政能力不断下降,刺激和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将随之下降,同时民生福利几无提升之机。这说明台湾官方已无余力再根据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幅增添福利项目或者扩张福利基础。
如此状况,台商要如何自求多福呢? 眼下有三条路可走:
一、在台湾靠吃政府投资做本土化
对蔡英文来说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既要设法稳定两岸经贸关系现状,也要争取台湾工商界的投资信心和配合。这两方面是她从选前到就任初期投入精力极大的工作。因为有经济实务经验的人都会看出,她近年来所主张的“内需经济”、“以创新为动能的经济发展模式”等理念,落到实处无非都市更新、医疗照护、精致农业、民宿服务、物联网、新能源等具体的产业,要么产值弱小,要么缓不济急,不足以扛起突破台湾经济困境的重任。
近来,她在多个县市阐述以“创新、就业、分配”为核心的发展策略,提出将在台湾北中南部同时打造五大产业创新体系,涵盖绿色能源、防务产业、生物医药、亚洲硅谷、智慧机械等,希望让各种产业政策同时发挥作用,堆大“柴火”驱散景气寒流。新政府一定会为政策有新投入,而台湾内部狭小的市场不足以支持蔡刺激经济动能的产业计划,避险保底的方法就是吃蔡英文政府的预算,例如风力发电,绿营不考虑台湾有台风、地震多发,一意孤行废核,反正美国已经把建核的钱赚走了,如今风电不管是否能用,厂商紧贴政府预算还能活命。
二、 在大陆依托“一带一路”再内地化
据《大公报》报导,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林建甫在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研讨会上表示,台湾应该要加入“一带一路”的经济战略,并与大陆合作进行更多的经济输出,突破目前连续15个月出口负增长的“闷经济”状态。而5月8日至14日,陈德铭率台商“一带一路”考察团一行30余人,赴四川、重庆及广西三地考察。陈德铭表示,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广大台商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规划,实地考察有关建设与运行的情况,为台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寻求新的合作商机。
陈德铭表示,经过这几天的实地考察,台商们有很多新的发现: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高速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的建设已趋完善,形成了非常密集的海、陆、空的无缝隙的网路经济,这为发展现代物流準备了非常好的条件﹔西部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生产要素成本低,西部省份拥有国家为了西部大开发给予的很多优惠政策。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家在沿海已经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了,必须大胆西进,将“一带一路”建设所呈现出来的商机,告诉给台湾的亲人、在台湾的企业家及创业者。 “一带一路”建设所面向的不仅是大陆13亿人口的大市场,还包括东盟、南亚及中亚等地共几十亿人口的大市场。
三、结伙日本参与新南向的国际化
蔡英文宁可中断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也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但为了弥补因此给台湾经济带来的损失,就采取“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方式,意图透过实施“新南向政策”,在东南亚市场补救回来。而且如果该政策获得成功,也有利于民进党在争取实现长期执政的梦想中,排除两岸关系因素的影响。但是台湾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英文水准较低,如果单打独斗很容易失败,所以要配合“台日产业联盟”,结伙而行。
如日本政府在泰国扎根很深,设立工业大学,一方面为泰国提升制造业高阶人力,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在泰国的汽车产业培训人才,甚至还可以解决国内大专院校教师过剩的问题。这才是典型的三赢安排。反观台湾,过去给泰国的感觉可能就是付出不够,只想获益。例如这几年驻外官员受指示全力推动与南方各国的FTA。但FTA真是对方所需吗?姑且不论北京的反对,各国都知道FTA降关税,对出口竞争力极强的台湾当然有利,但对东南亚诸国的意义何在?过去马英九政府没有“画出主轴,用心做好”。菲律宾人口超过一亿,越南也即将迈入,印尼与印度更不用说。台湾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再强,都需要结合盟友,集中火力(项目、国家、城市)用心做好长久布局,否则投入的资源就会像沧海一鳞般消失无踪。如果结合日本海外经济实力既要目标集中又要配合资源投入,才能维持在国际市场上前进的力量。
注:本刊独家稿件的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本刊专有,如需转载,请载明出处。
深入报道财经大事件,推进两岸交流与合作,深度预测,独家解析,尽在《东方财经》,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