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新一轮信息产业革命的发动机,访上海大数据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马慧民

2018-06-28 11:25评论关闭Views: 51

mahuimin

大数据正日渐成为国家新战略资源

《东方财经》:首先感谢马秘书长接受我刊专访。近来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运用受到广泛关注,是否可以说大数据正日渐成为国家新战略资源?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何在?

马慧民: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战略资源,这是信息技术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由信息技术推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业深度融合期。在经历了电脑、互联网两个阶段的快速发展之后,大数据正成为新时期产业变革的驱动力。2012年被认为是大数据元年,从那年开始,世界各国都相继推出了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把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然而数据与其他信息技术又有不同,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技术框架,更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在大数据的驱动下,数字经济时代正在到来,这是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将会持续上百年时间,甚至更长。在这种经济形态里,数据成为继劳动、土地、资本之后新的生产要素。所以,对于国家来说,必须要从“数据主权”的高度去重视数据的战略意义;对于个体来说,必须要从“数据产权”的角度去理解数据的新价值。

《东方财经》:是不是可以说,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大数据催生了一个新产业?

马慧民:当然。大数据的出现,将给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全方位的转机。首先,大数据将会带来供给侧变革,引发以个人需求为出发的新消费模式,提升产品生产流通效率;其次,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创新创业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引发了巨大的投资机会,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政府投资,更是撬动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活力。

大数据产业可以分为核心、中间和外延三个层面。核心层的大数据产业指的是数据服务产业,即以数据本身作为最核心的资源,以大数据的应用作为它的主业来开展各类商业经营。中间层的大数据产业是指扩展到基础支撑,这部分企业提供了直接应用于大数据处理相关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和其他的一些工具。外延层的大数据产业是指大数据的融合应用,这部分企业在业务应用当中,本身不是大数据产业,自己有自己的主业,但在自己主业当中产生了大数据,通过应用这些大数据和其他本行业的资源在一起开展业务。

从大数据产业规模来看,据IDC的报告,2016年全球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已经超过300亿美元,到2020年将超过600亿美元;中国在2016年超过170亿人民币,每年都以超过40%的速度增长。相比核心产业,大数据的扩展产业则是非常庞大。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指出,2020年美国大数据扩展应用产业规模将会超过8000亿美元。

《东方财经》: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对大数据行业发展分别有哪些优惠扶持政策和发展战略?

马慧民:从国家层面来看,大数据战略启动于2015年。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这是我国促进大数据发展的第一份权威性、系统性文件,从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全域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是指导我国未来大数据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5年10月31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2016年底,工信部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大数据领域的若干重大任务和工程。其他国家部委则结合自身业务也相继推出了支援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从地方上来看,贵州省是全国最早提出大数据发展战略的省份。2014年4月发布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提出把大数据作为贵州省的战略重点之一。此后,全国其他省份也相继提出了大数据发展规划。上海在大数据领域可谓“谋定而后发”,更具有整体全域性。2016年11月,《上海市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正式实施。经过一年多的产业培育和发展,上海大数据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交易中心+发展联盟+产业基地+产业基金+研究中心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大数据+将成为产业升级转型新方向

《东方财经》:可以预见,大数据将对新一轮产业革命产生深刻影响,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上,大数据运用对哪些产业影响巨大?有哪些成功产业范例?

马慧民: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正在依托大数据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比如在金融、商贸、地产、汽车、医疗、生活服务等垂直领域都出现了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场景。以金融征信行业为例,10秒申请、5秒审批 、1分钟到账、最高额度100万元……许多小微企业主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金融服务,如今正随着大数据应用普及在而发生重构,这种贷款服务模式是基于对中小微企业日常经营数据、财税数据、工商、司法、网贷等结构化数据以及企业运营、盈利、偿债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并与银行共同拟算出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实现企业微小贷款的线上化、快速化,极大降低了金融机构信贷成本和企业借贷时间成本。

《东方财经》:在资本市场应该关注哪些大数据+细分产业领域的发展?

马慧民:大数据已经从概念逐渐走向实践应用,对于一些提早布局的行业大数据公司来说,应该快到收获的季节了。在二级市场上,可以重点关注两类大数据题材的公司:一是具有大数据自主核心技术的公司,比如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等,都是国内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的龙头企业,且符合国家信息安全的主题;二是大数据技术成熟且行业即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的公司,比如华大基因、贝瑞基因等,虽然2017年基因类股票已经走出了一波行情,但从未来的市场前景来看,基因大数据的真正爆发还没有到来。此外,还可以关注一些大数据行业并购题材的公司,比如作为上海本地唯一的创业板上市金融大数据公司——康旗股份,于2017年11月收购敬众科技(航旅大数据公司)62.53%股份后,将会通过多维度数据的融合拓展新的金融业务,实现1+1>2的大数据化学反应。

大数据给创业提供千载难逢机会

《东方财经》:从创业角度看,大数据跨界与融合运用在哪些新领域尚有机会?

马慧民: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创新才刚刚开始,未来的空间更大。创新主要遵循了两个原则:一是先易后难,即从数据跨界要求低、行业壁垒低的领域先开始,逐步进入高维度数据融合、高行业门槛的领域;二是先技术后业务,即大数据创新首先由IT行业人员向产业渗透想出了“能做什么”,再到业务人员开始主导产业创新想出来“要做什么”。对于创业者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领域开展创新:一是注重更多维度数据融合的应用场景,比如智慧出行的应用场景需要整合航空、高铁、市内交通、酒店、餐饮等各种信息,形成一整套的出行解决方案。二是可以结合公共数据开展更多数据创新,比如环保、气象、交通预测等,这是因为未来几年公共部门数据有逐渐开放的趋势,将来会形成巨大的“蓝海”。三是可以注重与物联网相结合的应用场景。随着物联网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万物互联将会成为可能,背后需要巨大的数据获取、存储和分析支援系统。比如智慧园区建设、楼宇能效大数据管理、智能家居管理等。四是可以注重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这一轮的人工智能来势迅猛,主要得益于大数据和通讯技术的成熟应用,数据智能化应用的领域包括金融风控、智能驾驶、图像识别等。

《东方财经》:现在,国内新经济产业领域的投资界人士关注的是大数据产业化所带来的投资机会,请您给我们做一展望。

马慧民:对于产业投资者来说,主要关注三个问题:行业前景、创业团队、企业核心产品。大数据产业从2012年开始成为全球热点,虽然已经过了一轮资本热炒,但从长期来看,大数据带来的产业变革和投资机会才刚刚开始。关于团队和产品就需要结合具体的项目来看,我主要从大数据产业链上来谈谈行业投资机会,大数据产业链由数据资源、数据技术和应用产品三个环节构成。

一是关于数据资源方面。未来90%以上的数据会被政府或者BAT等互联网巨头所垄断,因此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可以关注细分领域的数据资源公司。比如前不久我接触了一家专门做类风湿病大数据的创业公司,拥有近100万例类风湿病人的完整临床就诊数据,可以用做疾病治疗研究和新药研发研究等。

二是关于数据技术方面。一方面可以关注未来技术,当前的数据处理技术是聚焦在10TB—-100PB级的数据、300个服务器节点以内的处理能力,而数据增长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可以关注100PB级数据以上、300服务器节点以上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关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羽量级大数据技术平台,即大数据行业的“杀鸡刀”。这是因为应用场景的真实需求不一定都是海量即时数据处理的,这就需要用合适的处理平台,即“杀鸡用杀鸡刀”。

三是关于数据应用方面。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而且应用领域可以说无穷无尽。可以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另一方面是挖掘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如农业大数据、能源大数据等。

上海将成为大数据产业集聚地

《东方财经》:请您介绍一下国际国内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和经验?

马慧民:从全球来看,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速度是最快的。起步虽然稍晚于美国,但是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这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巨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成为庞大的数据生产国和数据应用需求国;二是当前中国老百姓“愿意”牺牲隐私换取价值,某种程度上不是特别注意保护彼此隐私。

纵观全世界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一是从经济层面上看,创造价值是大数据应用创新的源动力。无论是传统IT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都围绕挖掘自身数据价值开展了各种应用创新,增加营收和降低运行成本是企业开展大数据应用创新的根本出发点。二是从技术层面上看,开源社区是大数据技术进步的大生态。围绕技术创新,Intel、Nvidia、华为等全球大企业都建立了大数据开源社区。三是从政策层面上看,政府战略是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美国和欧盟都认为大数据将是未来全球产业的核心推动力,都从国家战略的视角投入了巨大财政经费推动本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四是从法律层面上看,隐私保护是大数据的难掩之痛。数据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距离个人隐私最近的部分,因此数据开发、流通、实现价值与数据隐私保护之间具有直接的矛盾,如何才能两者兼顾成为全球专家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东方财经》:2018年4月新成立的“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主要有什么功能呢?

马慧民:2018年4月12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正式揭牌,中心主任由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兼任。从目标来看,该中心的成立将实现政务服务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从“找部门”到“找政府”的根本转变,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从具体功能来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将推进上海政务信息系统的整合共享,承担制定政务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等技术标准及管理办法的具体工作。二是将承担全市政务云以及上海政务网的建设和管理,指导各区、各部门数据管理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全市数据安全、数据管理的绩效评估和督查工作。三是将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承担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的融合工作。

《东方财经》:在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方面,上海大数据产业联盟将发挥什么作用?下步有何工作目标?

马慧民:上海大数据联盟于2016年4月1日正式成立。是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指导下,聚集大数据领域相关的资源、服务平台和数据应用等主体机构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联合体,是上海“五位一体”大数据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盟聚合大数据发展相关的数据资源方、技术方、应用方以及服务平台方等四类主体资源,实现大数据技术和产业领域“传播、智库、资本”等三大服务功能,促进本市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截止2018年4月底,联盟注册会员超过600家。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上海大数据联盟打造了魔方大数据行业应用月度系列论坛(已举办23期)、中国(上海)大数据产业创新年度峰会(已举办2届)、BOT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赛(已举办2届)等品牌活动,发布了32期《上海大数据产业观察》,为上海市94家企业提供“大数据企业评估”服务,而且成功创建了“静安大数据创新加速器”。2017年2月国家信息中心发布《2017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中,上海大数据联盟位列入“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大数据社会智库”。

关于下一步的工作,上海大数据联盟将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推进长三角大数据产业合作。结合国家战略,联合长三角其它三省大数据行业组织从人才、园区、政策、资本等进行全方面对接合作,共同举办长三角年度大数据产业创新峰会,共同发布长三角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等。二是推动上海市大数据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依托上海市大数据产业基地和上海市大数据创新基地,帮助大数据优秀创业团队落地,并给予政策咨询、数据对接、资本服务等帮助。三是推动数据治理标准和合规使用立法建设。这方面的工作是保障大数据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上海大数据联盟从产业实践出发,配合工信部和上海市经信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工作。

大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需同步发展

《东方财经》:随着大数据的广泛运用,社会公众开始关注大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工作,对此上海大数据联盟有何工作考虑?

马慧民:随着2017年6曰1日《网络安全法》的正式实施,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开始逐步走向规范。但是,当前的《网络安全法》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仅仅提供了定性的依据,却没有定量的规定,也就是说缺少法律的实施细则。因此,今后加强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上海大数据联盟将在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做好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开放流通的公众传播。既要让公众了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数据,也要说明数据开放实现价值的重要性,切不可一提到数据隐私就如“杯弓蛇影”般慌张。二是组织联盟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对联盟内企业进行数据合规使用的宣传教育,并组织大家制定和遵守《数据行业流通自律公约》。三是举办各种类型的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研讨会。通过研究交流的形式把个人、企业、政府等多类社会主体召集在一起,开展充分探讨,并与法律专家进行互动交流,为政府立法提供依据。四是派出专家参与国家立法。选派联盟优秀行业专家参与工信部、网信办等部门的法律法规制定,确保行业第一线的真实诉求与立法精神有机融合。
作者杨向明 系本刊华东区主任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