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存息升之前因后果

2018-06-20 10:53评论关闭Views: 127

xianggang

香港利率上调复常的压力,肯定已愈来愈大,其中定期存款息率近期便显着上升,以为港息永远低企注定大错特错。受此影响,以为楼价只升不跌,同样罔顾常理。毕竟,利率不单左右供楼成本,而且也会左右机会成本,这其实是经济学ABC的道理以至铁律。

自从美联储启动退市,包括逐步撤出量化宽松买债计划,过去3年间又已数次加息,本港资金环境无疑大幅抽紧。由于港美息差不断扩阔,醒目钱均由相对低息的港元转到相对高息的美元。港汇多番跌至7.85的弱方兑换保证水平,以至在联汇制度的自然过程里,金管局不得不相应地出手、入市,便反映资金多少正从港元资产流走。银行同业拆息不断上升,1个月拆息从去年同期的0.4厘,飙至近期持续企稳于1厘以上,亦显示银行资金面不再水浸至泻。

1年期拆息升穿2厘

事实上,本港银行相继上调港元定息,正正透视了本港资金供应的紧张状况。即使不同银行的定存条款各异,因应不同存款期、起存额、以及是否特别客户等,而分别制订了不同的定存计划,惟大多数银行均将定期年息定高至2厘左右,个别银行还定于3厘之谱,可见,即使贷款方面的最优惠利率未变,存款方面已率先体现加息。背后主因,乃是除1个月拆息外,1年期拆息也静悄悄地从年前的1.4厘飙至2.3厘左右。是故,当银行与银行之间的拆借成本已如此高昂,银行转以2厘的定存年息吸资实在合理之至。当然,查银行的资金来源,并不限于定存和同业拆借,活期存款才是规模最大的;其中,纵使活期存息暂仍维持不变,但定息的大幅上调,实已凸显银行正为未来的资金供应做好部署,预先透过较长期的定存来锁定做生意的“弹药”。

众所周知,银行的主要盈利来自息差,即以较低的存息吸纳资金,再以较高的按息借出贷款。以现时住宅按揭息率普遍为“H+1.28厘”计算,加上H按的锁息上限一般又定于“P-3.1厘”(目前P约5.25厘),由于H(1个月拆息)经已升至1厘以上,所以目前的实际按息已达上限的2.15厘左右。换言之,在定存息升至2厘水平的前提下,按揭息实无可能继续低企,否则银行必然变得无利可图,更莫讲要反过来做“蚀本生意”,即以较高存息吸资再以较低按息贷出。所以,加息理应指存贷息率的一同联动——存款息的上升必然意味贷款息的上升,这实为银行确保合理利润的必然之举。

资金成本升 贷款息迟早跟升

问题是,当前按揭市场竞争激烈,前不久港银之间还爆发了“按揭减息战”,以图透过“减价”(下调按息)来争取生意及扩大市场份额;故此,即使近日资金成本上升了,港银也倾向按兵不动,所顾虑的正是谁“加价”(上调按息)谁就容易失去客源。尤其是一众中小型银行,它们受限于存款数额相对较少,不得不透过其他成本较高的资金来源吸资,“定存加息战”,即以争取定存来丰富“弹药”,好大程度便由中小型银行主导。反观,本港的几家龙头银行,如汇丰银行、中银香港之类,尽管近来也有跟随上调定存利率,但息率却定于2厘或以下,多少凸显了它们并无太大吸资需要;汇丰及恒生将美元活期利率由0.001厘升至0.1厘,象征意义大于实际。

可以预期,除非港美息差继续扩阔、走资问题不断深化,以致大型银行都变得资金紧张,上调定期存息以至活期存息的压力加大,否则,港银实难开始新一轮的贷息回升潮;或者,第二种情况则是中小型银行逼不得已,不再坐以待毙观望大行,反而率先自行上调贷息。毕竟“加又死,不加又死”,不加的话则息差势必收窄,以致影响未来盈利,因此不排除它们选择放手一搏,押注大行亦同步加息以避免恶性竞争。

不过,现在情况更似“敌不动,我不动”,“定存加息战”的开打,尚未导致“按揭加息潮”的出现。惟无论如何,僵局早晚会有所突破,只是时间问题罢了。随着美国不断加息,至少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必会发生。

加息势必百上加斤

按揭利率上扬,理所当然会对楼市构成负面影响。

楼价长期居高不下,并且日益高不可攀,无疑大大损害了港人置业能力,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市民经已无力正常上车。于是,为了令上车变得可以负担,大量特别楼按优惠遂应运而生,尤其是发展商为了促销去货,皆扭尽六壬提供非一般的按揭计划。凡此种种,固然有助楼市维持兴旺,不致跌入“有价无市”之窘,然而,这种另类的“将货就价”,亦即价格其实没跌(甚至继续上升),只是推迟又或摊长还款时间,背后所意味的,乃是置业的杠杆状况持续恶化。查金管局最新资料便反映,新批按揭贷款的合约期便由2008年3月的256个月(即约21.3年),大幅增至2018年3月的320个月(即约26.7年)。试问,彼时已非常吃力,日后一旦加息,一众勉强上车者岂不百上加斤、以至岌岌可危?

金管局的报告亦指,截至去年底的家庭债务占GDP比率便首次突破70%,创出历史最高,对比十年前仅约50%无疑远远偏高,充分凸显出本港杠杆化的位高势危。虽然,当中的住宅按揭贷款比率未见大升,过去多年所占整体债务的比率都在四五成之间,惟值得留意的是,除信用卡外的私人用途贷款却大幅飙升,占比几乎由一成左右翻倍至超过两成。原因之一,或是现时非常流行的“靠父干”,例如父母以原有物业加按套现,来为子女应付置业的首期需要。

金管局资料显示,今年3月份新批按揭贷款之中,有约2.7%涉及第二按揭计划的贷款(即是加按),比率纵然难以言高,但较诸十年前的1.1%,则是翻了一倍以上。另一方面,众所周知,除了向一般银行申请按揭,不少人还会向俗称“财仔”的财务公司贷款套现,而相关数字只被拨入前述的私人用途贷款计算,不被计算作金融机构的按揭贷款之中。值得留意的是,诉诸“财仔”虽可获得较大借贷额,惟所涉利率亦较银行按揭为高。也就是说,不管质或量,香港按揭贷款问题或较想象中严重得多,尤其是更难承受加息压力。在依靠父母加按旧物业来购买另一新物业的情况下,加息效果更等同于双重打击,两个物业的新旧按揭均会受到冲击。

另外,按揭年期愈长,还意味供楼人士要承担更长的利息开支。在复利率的影响下,短年期与长年期的按揭差别绝对不能轻视。以贷款100万元(港币,下同)计,如果套入10年前的平均按揭期256个月计算,则总利息开支约24.5万元,但倘换以今日的平均按揭期衡量,总利息开支就达31.3万元,差距便高近30%。随着香港步入加息周期,利息开支势必水涨船高;如果全期利率上升1厘,总利息开支更会飙至47.8万元,亦即较10年前的按揭期和按揭利率计算下多近100%。这对蚕食未来楼市的购买力,长远影响不言而喻。

定存息比租金回报高

利息上调不单影响供楼成本,同时还影响机会成本——这是过去市场较易忽略的。简言之,当现在定存息率升到2厘以上(有银行还提供3厘利息),当投资物业的回报率仅为2厘多一点,甚或少于2厘,试问醒目钱会如何流动?岂不应该由楼市流至定存?

差饷物业估价署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的私人住宅楼宇的回报率便仅为1.9%至2.6%,其中单位面积愈大则回报率愈低。不难看到,本港豪宅市场的回报率已无吸引力可言,回报率已比银行定存还要低。由于“回报率=租金价格/物业市价”,而一般租金几无大升空间(有的话一早就加租了,因此租金一般是贴近市场的最高可承受能力),故唯有物业价格向下调整,回报率才有望上调并跟定存息“一较长短”。

当然,投资通常是看“息”又看“价”。即使租金回报有所不及,但只要物业价格继续上升,投资物业还是有利可图。不过,息和价往往互动牵连,息低自然就会拉低价格。最简单的例子,美元较港元高息,港元自然流走至美元,而港汇自然亦会走低。

过往港息有条件不跟美息上调,实证明了港元资产有其吸引之处,是故资金一直都恋栈香港市场。不过,随着港美息差达到“转捩点”,资金流向经已开始逆行,金管局也因此不断承接港元沽盘。同一道理,当定存息率升至2厘以上,相比物业回报率的2厘左右,两者无疑也愈来愈贴近转势的“临界点”。一旦趋势形成及确立,就似港元持续流失一般,楼市资金亦必然鸣金收兵;楼价一旦下调,亦即就连看“价”的诱因都失去,看“息”自然成为楼市唯一及最后一根稻草——当“价”和“息”都不再吸引,还有什么重大理据支持楼市继续上升?

楼市受许多因素干扰,包括港府能否大拓土地使住宅供应大增、市民刚性需求会否持续受惠经济向好及“靠父干”等等。但必须强调,利率变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虽不是唯一及最关键的因素,却必然是个非常重要及不能轻视的因素。始终,本港以至全球的楼价累升至今,宽松货币环境肯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这个角色随退市而退场,楼市因而转势至跌则是必然的。
作者:明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