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地辩论未果 觅地不能停滞

2018-05-21 14:14评论关闭Views: 116

xgsh

香港土地供应专责小组4月26日起展开为期5个月的公众咨询,希望市民可从小组建议的18个选项中选出数个可行方案,为香港寻觅土地,以解决困扰港人多时的房屋问题。然而,从现实香港的气氛来看,任何讨论中的土地供应方案,都招来不少的争议及反对声音,且看不到有妥协的迹象。土地供应大辩论能取得什么成效,还在未定之天。政府罗列的增加土地供应的各种方案之利弊,推动社会辩论,冀可以扫清发展土地的障碍,固然是减轻拓地阻力的办法,但亦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卸给社会辩论,等到有结果了才做。政府必须有勇气迎难而上,拿出切实办法处理和推动土地开拓和供应,总不能因为社会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就让觅地工作原地踏步,让港人继续受高楼价折腾,牵动市民不安情绪及拖累经济发展。

身居寸土寸金之地,港人历来饱受住屋问题煎熬。土地严重短缺导致的楼价居高不下,港人尤其是年轻人置业困难,房住户长年上楼不成,每天挨贵租,且居住环境之恶劣,不单令港人内心郁结,亦已“蜚声国际”,成为香港的耻辱。发展商推售的楼盘没有最细,只有更细,这类单位所需不菲。最贵纳米楼西营盘呎价近4万港币,售价以数百万元计,而实际支出与生活质素却不成比例。高楼价不但严重影响个人及家庭住屋需求与质素,更影响营商环境的吸引力,窒碍经济发展。可以说,所有港人都因为土地供应不足而身受其害。

与之相对应的是,政府未来10年总房屋供应目标维持46万个单位,公私营房屋比例维持六比四。不过,即便已掌握的土地全部顺利建屋,亦只能兴建23.7万个公营单位,仍有4.3万个公营单位未寻到土地,政府想方设法增加的土地供应,远远落后于社会对房屋的殷切需求,入不敷出,其他经济用地的供应也不容乐观。团结香港基金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未来30年,本港需要新增9000公顷土地,远高于政府“香港2030+”估算的4800公顷。

特首林郑月娥委任专责小组,全面检视土地供应的选项,希望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开拓土地应付需求。不过,在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公众咨询未开始前,已有团体陆续出来发表意见,指很多讨论中的土地供应方案是“有你冇我”。例如,有团体坚持先改掉粉岭高球场,再讨论其他用地,又或是表明拓地须“先棕(地)后填(海)”等等。这是近年常见的怪象,即在各个讨论土地开发和使用上,一些人士和团体喜欢“默认前提”。例如粉岭高球场,就好似变成土地发展的前提条件,动辄被人拿来说事,更形成一种话语模式:要发展XXX,为什么不先发展粉岭高球场?事实上,粉岭高球场是否一定要用来建屋,可以探讨,但将之与其他的拓地方式进行捆绑,硬要混为一谈,则是在人为设置障碍。延续下去,不同的持份者都可以提出“要发展XXX,为什么不先发展新界棕地/市区重建/开发绿化地带……”等各种质疑,各方为自己的利益或意念诉求,推来推去,结果就是争论永无休止。若大家都以这种自设前提的心态进行讨论,所谓觅地建屋,很可能一事无成。

事实上,本港人口增加,不止住屋,连带的社区设施,包括医院、学校等,在在需地。而经济和就业所依靠的工商业发展,亦需要有足够的土地供应,缺地已相当严峻。这种情况下,土地发展不是先A后B的问题,而是A和B全要的问题。无论是新界棕地、维港以外填海、郊野公园边陲,还是发展新市镇、市区重建、收回粉岭高球场等,只要确定方案可行,拓地工作就应全面展开。公众若对填海及开发郊野公园边陲都达成共识,则相关的发展工作完全可以同时进行,多管齐下。如今土地供应“追落后”的旧账未还,新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又岂能自我设限。

土地大辩论固然应该进行,至于能否、何时达成共识仍是未知之数,市民还在日日遭受土地不足带来的困扰。政府不能放慢步伐,被动等地,任由情况恶化下去,须负起带头规划的责任,主动出招,大胆探索和打破绳规,抓紧推进各项释出土地的工作,先做能做的,再创造条件做以前做不到的。只要确是福为民开,不管面对多大阻力,也要坚持下去,多管齐下,彻底解决居住问题,方是政府应体现的担当。
文 唐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