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间发展差距探析

2018-03-23 16:31评论关闭Views: 150

eb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经历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GDP规模从1978年的世界第12位稳步上升,并于2010年超过日本,跃升至世界第二位。另一方面,多种测算方法显示,199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的收入差距(包括区域间、城乡间、城市内、农村内的差距)曾出现显著上升。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多分佈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和中部,区域间差距容易引发敏感的政治问题,因此其变化尤其引人关注。

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政府逐步认识到收入差距上升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开始重视对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帮助。特别是在2004年,中国政府正式实施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战略,其含义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宣导的包容性发展战略非常相近。

十几年过去了,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发生了什麽变化?对区域间收入差距带来了什麽影响?

最近,我们利用国家统计局公佈的1978年以后历年省级行政区人均GDP数据,分析了用基尼系数和泰尔(Theil)指数测算的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变化。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区域间收入差距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到1990年代初的缩小时期、19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扩大时期、21世纪初至今的显著缩小时期。如果把中国的区域间收入差距整体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即东部内差距、中部内差距、西部内差距以及三大地区间差距,其中的东部内差距和三大地区间差距一直左右著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整体水准。21世纪初以后,由于东部内收入差距和三大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同时下降,带来了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整体的显著缩小。

由此可见,近年在“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指导下,把相对落后的内陆省份作为公共投资重点的协调型区域发展战略,已经对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的缩小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对这一分析结果也要留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表明,近年西部等内陆省份的高速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公共投资牵引的巨额资本投入,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纸有10%左右。这样的增长模式可能难以长久持续。二、测算中所用的区域单位为省级行政区,如果以地市级、县级行政区为单位,中国的区域间收入差距应该更大。三、本文所用的区域收入水准指标为人均GDP。由于中国的GDP中劳动收入份额仅为40%左右(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内陆的实际人均收入增长率很可能低于其人均GDP增长率。如果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测算,中国的区域间收入差距有可能高于用人均GDP测算的结果。 特别是,一直被诟病的中国各地GDP统计虽然已有较大改善,但其可信度依然有待提高。2017年末以后,辽宁、内蒙、天津等地相继自曝其近年GDP有大幅水分,可推知地方政府的数据注水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因此,对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的缩小趋势和缩小程度,还需用调整后的各地GDP数据和其他指标进一步检验。

虽然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还远远不足以自满。中国的人均GDP排名还停留在世界70位左右,生活在贫困线下的总人口仍名列世界前茅。元旦后网络上广为转发的云南山区“冰花男孩”,纸是上千万内陆贫困少年的一个缩影。

今后,为了进一步缩小中国地区间差距,实现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决策者应该对内陆省份TFP的低增长以及劳动岗位低增长等问题给予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需通过教育投入、技能培训、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服务业发展等措施加以改善。

其中,在教育投入分配上,从日本等先行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对中小学和学前教育的投入通常要比(中国各地热衷的)高等教育投资更重要,前者往往有更好的人力资本形成效果和经济发展效果。无视先行者的道路和经验,有可能闯出新路,但更可能的是浪费时间和人民的财富。

 

文 戴二彪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