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为谁绽放——中国电影市场的成长与烦恼

2018-02-26 10:22评论关闭Views: 33

fanghua

时间回溯至2012年,当时《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一经签订,一片“狼来了”的哀嚎之声响遍中国电影行业。确实,对于好莱坞这只在全球市场战无不胜的“饿狼”,中国的电影人心中没底。然而五年过去,中国电影非但没有被好莱坞击溃,反而成长为仅次于北美地区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数据,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首次突破500亿元(人民币,下同)大关,达559.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45%;与此同时,国内电影银幕数也在2017年突破5万块,超越美国居世界首位。

 

“挤泡沫”的阵痛——自省、借鉴的良机

抛开一系列的亮眼成绩,不应被忽略的是从2016年年中开始,弥漫于中国电影产业中的一种焦虑情绪——中国电影产业的增速在放缓:当年暑期档的零票房增长、国庆档票房同比下滑、2015年票房增幅48.7%的峰值难以为继。从更广的范围而言,全球电影市场也在2016年前后进入瓶颈期:北美市场依然保持3%的微小增幅,亚洲其他国家电影市场动荡不已,欧洲电影市场持续低迷,而南美市场也出现了萎缩。事实上,近些年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与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对传统形式的电影创作构成残酷威胁,世界各国概莫能外。
时间再退到2015年,《捉妖记》《寻龙诀》《港囧》《夏洛特烦恼》《煎饼侠》等“10亿+”量级国产片的相继公映,令“中国电影”这块金字招牌的估值不断跃升,吸引大量资本从其他领域涌入。有数据统计,2015年A股市场共发生137起文化传媒行业的并购事件,其中影视相关并购76起,涉及资本达2000亿元,佔比高达87 %。中国电影无疑已成为各路资本追逐的热点。然而进入2016年后,在优质影片供应不足、互联网平台票价补贴力度减弱、一线城市影院逐渐饱和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增幅放缓在所难免。在《美人鱼》《三打白骨精》和《澳门风云3 》三部大片的助推下,2016年年初的春节档曾仅7天便取得36亿元超高票房,不仅使该档期成为“史上最强春节档”,更一举佔据全球各国单週票房榜首;但全年整体却“高开低走”——春节过后仅有《湄公河行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寒战2》等少数几部影片取得了理想的票房成绩。影市低迷,让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高速发展10余年的中国电影产业从此进入了“拐点”。
恰与2016年相反,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增长在2017年呈现出“先抑后扬”的总体趋势,在《战狼2》的带动下,暑期档成为全年最大票仓。春节档的《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闹天竺》等多部颇具市场号召力的影片同时上映,票房达到33.4亿元,创历史新高,但几部热门影片口碑普遍不佳,票房增长也有些后劲不足。在之后的几个月时间裡,国产影片集体陷入低迷,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加勒比海盗5》等好莱坞大片瓜分。直到暑期档开始后,横空出世的《战狼2 》瞬时扭转了战局,56.79亿的票房奇蹟不仅令其成为短期内无法被超越的超级现象级影片,更凭藉一己之力大幅提高了国产电影的票房增速。随后国庆档拉开大幕,《羞羞的铁拳》《追龙》《英伦对决》等口碑不俗的国产影片表现出色,将10月影市票房总额推升至51.22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9.81 %。而在贺岁档中,《芳华》《妖猫传》等影片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中国电影从2015年增幅达48.7%的峰值到2016年的震荡,再到2017年的回暖,这中间经历了“挤泡沫”的阵痛,也是难能可贵的考验。这一过程之中,中国电影产业势必淘汰一批劣质的创作,以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投资和项目,更趋近于通过优质产品与观众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稳定阶段。更为可贵的是,中国电影在连续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常态化观众,看电影已成为大众基本的文化消费模式。而随着观众群体的不断成熟,他们对中国电影提出了更高的审美期待,也提出了更新的创新要求,中国电影理应在多样化、多类型的探索中,持续开拓创新。事实上,在大量资本涌入、推动市场快速膨胀之后,行业竞争的核心正在转向电影产品本身的品质。
另据美国《综艺》杂志报导,香港地区年度总票房从2016年开始已连续两年下跌。2017年香港地区上映电影总数量从349部减少到331部;总票房2.37亿美元,同比2016年下降4.8%。2017年香港本土电影票房前三的影片分别为《春娇救志明》(388万美元)、《拆弹专家》(327万美元)和与内地合拍片《西游伏妖篇》(304万美元)。香港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相比2016年下降13%,而年度票房总榜则被好莱坞大片垄断:迪士尼真人版《美女与野兽》以865万美元排名第一;漫威影业的超级英雄电影紧随其后:《蜘蛛侠:英雄归来》845万美元、《雷神3:诸神黄昏》662万美元;福斯公司的《金刚狼3:殊死一战》以495万美元排在第十位。
2017年香港电影票房下滑,究其原因,一是大制作表现欠佳,没有一部票房超过一千万美元;另外,香港观众与内地观众口味上的差异也是重要因素——《战狼2》在香港纸有不到一百万美元的票房,在内地以4.08亿美元居年度外片榜首的《速度与激情8》在香港也纸有600万美元的进账,差异值得深究。相对地,2015年的香港电影《可爱的你》在内地票房平平,却在香港地区击败众多好莱坞大片夺得票房冠军。这样一部主打温情牌的小成本故事片在香港自2015年3月19日上映,映期达5个月之久,直到8月中旬才下线,如此超长档期在内地市场即便是大片也不可想象。而在香港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中,此片唯一依靠的就是上佳的口碑,不仅证明品质才是决定电影票房的第一要素,更展示了香港电影市场的多元与包容,值得内地电影市场借鉴。
对于香港导演来说,“北上”是贯穿近十年的关键词。是单纯地追求票房,还是担负起促进香港与内地文化融合的使命,则是摆在每个电影人面前的课题。陈可辛、许鞍华作为香港导演中的翘楚,在面对这一课题时的选择各异,也极具代表性。陈可辛在内地“试水”从有些不伦不类的歌舞片《如果•爱》开始,到随后的《投名状》,再到后来颇受好评的《十月围城》《中国合伙人》,以及“失孤题材”的《亲爱的》,他对内地观众的观看心理越来越熟悉。对主流题材的敏感、对通俗电影拍摄手法的使用以及大牌演员的加盟,使得陈可辛成为最适应内地环境的导演。而相较于票房超过3亿元的《亲爱的》,导演许鞍华的《黄金时代》票房仅有5140万元;不仅说明其主张的人文理念与内地观众不相匹配,也有定位上的失误——把《桃姐》式的文艺片按照商业大片来运作,是后来者值得借鉴的一个教训。2017年,许鞍华继续探索的脚步,拍摄了“港式主旋律”影片《明月几时有》,借抗日战争期间一群小人物为保家卫国义不容辞,彰显乱世之中人们自我牺牲的无畏,其笔触仍温婉细腻;人文关怀也一以贯之,并荣获不久前2018年初颁发的第24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中的“最佳影片奖”;可惜的是,其在内地市场仍未打破“高评价低票房”的魔咒。
与香港相仿,近几年佔据台湾电影市场前十位的几乎都是好莱坞大片;而台湾本土电影则同样保持着创作触角的新鲜与丰富。一举摘得第24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导演奖”的台湾导演张艾嘉,其获奖作品《相爱相亲》凭藉细腻的情感处理,拍出生活的别样质感:将不同世代的男女婚恋、女性处境化作琐碎日常中一幕幕无惊有喜的短剧,于平凡中又暗藏细节的力量;而在一直被视为台湾电影风向标的“金马影展”中,2017年摘得“最佳影片奖”的台湾影片《血观音》糅合家族斗争与政治阴谋,将华语电影一直以来的弱项悬疑题材处理得深入精到。纪录片方面,台湾电影人则一直坚持用“小切口”表现“大命题”——在2017年代表台湾地区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日常对话》中,导演黄惠侦以一台手持摄影机,对着她的“同志”母亲,展开一场又一场对谈,盘旋在高空的镜头最终被拉回平等的视角——儘管切口很小,但透过这部家庭纪录片,个体生命经验所带来的反思,却牵引出值得整体社会关注与思索的力量。
“主旋律”突破不断,文艺片“春天”可待

 

2016年,由博纳影业出品的影片《湄公河行动》取得了11.8亿元的票房成绩,一举创造了国产主旋律影片的票房及观影人次纪录。其成功可归结为精彩的视觉呈现、创新的艺术表达与商业化的包装手段。对于“主旋律”这一概念,很多人尚存有误解。事实上,一切弘扬真善美的作品都可被归为“主旋律”;而无论是早年的《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还是近年的《逃离德黑兰》《血战钢锯岭》,太多部好莱坞电影已经证明,“主旋律”非但与商业性毫不矛盾,反而因其普适价值而具备成为商业大片的诸多条件。2017年国产主旋律大片《战狼2》,这部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军事动作片自建军90週年前夕上映,连续创造多项票房纪录:国产电影单日票房纪录4.26亿;累计56.8亿票房登顶中国电影历史票房纪录冠军;全球电影票房前100名中唯一一部亚洲电影;2017年全球电影总票房排行榜第5位。儘管可遇不可求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使得《战狼2》的成功存在一定偶然性因素,但它必然为未来的主旋律影片从创作上提供了借鉴——叙事摆脱机械的生硬说教,人物走向能令观众保持高度共振;从硬件水准来说,其在前期剧本、特效制作、拍摄技术上也都有长足进步——《战狼2》的热卖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意义,不仅仅是让2017年的成绩单更漂亮,也显出中国观众巨大的消费潜力,更走出“主旋律电影+国际化制作水准”的大片新路。
整体增速放缓,中国电影却从2016年开始,在类型片上不断取得突破。《美人鱼》将本是华语片弱项的科幻元素与喜剧元素巧妙融合,加上导演周星驰的“金字招牌”,一举创造了令人惊讶的票房奇蹟;张艺谋的《长城》以豪华阵容、巨额投资和好莱坞制作的姿态登场,儘管褒贬不一,但好莱坞大片运作模式的背后,是对东方市场的示好和对东西方观众的拥抱;《我不是潘金莲》与《驴得水》远离曾经一度霸佔华语电影银幕的“爆笑”喜剧路线,凭藉对现实的精到表现和黑色幽默手法赢得了观众的口碑;充满文艺气质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彰显导演程耳强烈的个人气质,以冷峻的风格拓展了华语黑帮片的可能性;《寒战2》脱出港式警匪片的旧有窠臼,在延续上一部政治剧情片路线的同时,进一步展示了人性的深邃与複杂;《大鱼海棠》则以实验式的手法尝试为国产动画电影寻找更多、更不寻常的表达方式。
2017年,在《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金刚:骷髅岛》等好莱坞大片的挤压之下,国产商业类型片向前探索的脚步依旧快速。喜剧片《羞羞的铁拳》把“开心麻花”的品牌优势发挥到极致,将喜剧、动作、励志、爱情等元素熔为一炉,票房出人意料地达到22亿元,一举超越珠玉在前的《夏洛特烦恼》;展现大时代背景中普通人命运的《芳华》,凭藉别具年代质感的叙事与影像吸引了很多观众,也彰显了导演冯小刚的创作野心与艺术创新;动作喜剧片《功夫瑜伽》延续了成龙电影的一贯特色,在精彩的打斗之余抖出不少笑料,辅之印度的异域风情,以17.4亿元的票房称霸2017年春节档;周星驰继《美人鱼》后,与徐克联手打造的魔幻喜剧片《西游伏妖篇》在视觉特效层面创造了华语电影的新高峰,取得16.5亿元的票房佳绩;《追龙》一扫导演王晶近年来在创作上的低迷,以史诗式的叙事手法,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黑白两道的兴衰,堪称近年来华语犯罪片的代表作;改编自东野圭吾小说的《嫌疑人X的献身》在遵循原着故事主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中国化改编,4亿元的票房给不少欲尝试推理题材的电影人提振了信心;《绣春刀2:修罗战场》保留了前作冷峻阴鬱的风格,在悬念的设置、叙事的流畅性方面则更进一步,拓展了华语武侠片的创作维度;《大护法》更是完全跳出国产动画电影普遍低幼化的条框,以寓言式的创作手法,讲述关于欲望与阴谋的故事,可算是比《大鱼海棠》迈出了更加大胆的一步。

 

与此同时,在前些年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增长时期,投资、明星、宣发等主观层面元素往往是影响电影票房增量的主因,“大IP+小鲜肉”一度成为博取高票房的标配。然而,在资本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市场产出了一批口碑欠佳的捞钱之作,口碑与票房倒挂的现象成为常态,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品牌信任度。这种状况也在近两年发生了扭转,《盗墓笔记》《致青春2》《爵迹》《大话西游3》《封神传奇》等IP电影的票房均未达到预期。可见随着市场的完善和观众的成熟,热门IP改编已非灵丹妙药,缺乏故事性、创意性和思想深度的IP电影再难获得大众认可。与之相对应,在2017年的高票房国产电影中,从《战狼2》到《羞羞的铁拳》,从《芳华》到《追龙》,口碑都处于良好到优秀的区间。这说明当下观众对电影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建立在“粉丝经济”基础之上的捞钱策略正在逐渐失效,观众更愿意为高品质、好口碑的影片买单。这对于正处在发展黄金期的中国电影行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因为纸有理性观影的观众越来越多、观众对电影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准才能取得进步。

 

除去主流商业片之外,还有一批小成本文艺片因为好口碑而引发了广泛关注。制作成本仅为50万元的《路边野餐》、斩获柏林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的《长江图》、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八月》正是其中的代表。与此同时,在曾经的文艺片主力军“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逐渐转型的当下,毕赣、张大磊等一批“80后”甚至“90后”年轻导演继续通过文艺片,探索电影艺术的前沿与边界。2017年,表现幸存“慰安妇”生活现状的《二十二》 ,在真诚的创作态度和严谨的创作手法之上,借助新兴的“众筹”方式,票房达到1.7亿元,成为首部票房破亿元的纪录电影。一直以来,纪录片在内地电影市场都处于十分边缘化的位置,不仅票房低排片少,观众的关注度也不高。2017年的纪录片有上扬的趋势,《地球:神奇的一天》和《重返•狼群》这两部收获好口碑的纪录片,也分别获得了4547万和3293万的票房;张扬执导的《冈仁波齐》是一部讲述藏族同胞朝圣的文艺片,依靠优异的品质与口碑的发酵取得近亿元票房,证明了优质文艺片未来的市场前景将愈发光明;除此之外,野外生存探险题材影片《七十七天》和表现未成年少女性侵题材的影片《嘉年华》,同样获得了关注与口碑。

 

值得一提的还有,成绩不甚理想的中国电影市场在2016年依旧吸引了大量互联网公司竞相入局——腾讯影业、企鹅影业、阿里影业等互联网影视公司开始发力影视佈局,在资本的加持下与传统影视公司分庭抗礼;爱奇艺、优酷土豆等视频平台也逐步转移内容阵地至自制网络大电影,新媒体平台生产内容能力优势渐显。然而与2015年类似,囿于电影行业“入局容易入行难”的特色,互联网企业投资的诸多影片仍未获得太大的市场份额。另外,由于2017年开始票房统计演算法的变更,网络购票时产生的电商服务费也被统计在票房中,每张票3至5元不等。对于单片来说,包含服务费的“综合票房”,数字必然会更高更好看,但对于和片方影院实际利益有关的“分账票房”,其实并没有太多影响。票房不够,“服务费”来凑,可谓2017年独有的产业新现象。如此数额庞大的电商服务费,同时意味着网络购票日渐成熟——电商网售平均佔比高达81%,也就是已有八成观众会选择电商网售购票。平台方面,“猫眼”和“微影”在2017年宣佈合并,“淘票票”与“百度糯米”竞争激烈,2018年势必迎来新一轮市场洗牌。

 

至于放映环节,2016年5月,制片人方励为求吴天明导演遗作《百鸟朝凤》排片而含泪下跪的事件,曾让人们感喟国产文艺片在夹缝中难以生存。当年10月,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华夏、上海暖流、万达院线、百老汇、微影时代等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个影厅作为试验点,保证每天至少放映3场、每週至少保证10个黄金场次放映文艺片,则让更多人看到了影院差异化经营、逐步打破电影市场同质化竞争格局、满足不同观众个性化观影需求的可能。

 

火爆背后有隐忧,博弈尚未见分晓

自2012年,中国便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从小规模的兴盛一路发展至今日的爆发。不过面对如此繁荣的景象,其背后依旧不乏隐忧。
2015年,即便已同比增长48.13%,国产电影的海外票房仍仅为27.7亿元;2016年为38.25亿元;2017年为42.53亿元,与国内市场的总成绩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能力堪忧。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大获全胜,却无法如预期那样获取海外市场。而能否走向国际、站稳海外市场,对于努力实现国际传播的中国电影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其国际化程度的标志。当前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表现低迷的根本原因,在于难以提供原生态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故事,而少数几部制作精良的国产电影也总是“戴着镣铐跳舞”,在类型和题材方面仍相对单薄,并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文化折扣。

从故事题材来看,全球热卖的影片多是基于未来时空或虚拟时空展开,打破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隔阂;不少国产电影却反其道而行之,反复围绕本土或历史题材进行翻拍,这势必会影响海外观众的接受度。不过,进口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成绩总量虽高,也呈现出差异化现象。如《复仇者联盟》《变形金刚》系列这样的电影,在各个国家都是卖座片,在中国的票房同样延续好成绩。而《艺术家》《海边的曼彻斯特》这样斩获奥斯卡等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却因情节相对平淡,或风格化过于明显而在中国市场遇冷;再如不少在其他国家受到认可的传记类电影,国内的票房成绩也不甚理想:2015年的《模仿游戏》票房约5000万,2016年的《飞鹰艾迪》纸有670万票房,《云中行走》约9000万,《萨利机长》约6000万,《血战钢锯岭》算是传记电影中的“爆款”,取得4.25亿票房成绩,但总体来说,这些引进国内的传记类影片普遍呈现高口碑与低销量的反差。毕竟遵循真人真事的传记类作品,拍摄手法相对传统,又基本是严肃题材,遇冷也有因可循。

从创作者的角度,身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之中,中国的电影人切身感受到的是机会与困难并存。曾拍摄《山河故人》《三峡好人》等文艺电影的导演贾樟柯就曾坦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更多的资本介入,也吸引着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光,这造成了一系列创作本体之外的多元价值拷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影片的社会影响如何。面对各种拷问甚至是质问,我想所有电影创作者都应当寻找到一个正确的立足点,而在我看来,这个立足点正是电影艺术的本体和规律。”

尊重电影本体和规律的优秀作品,在坚守艺术价值的同时,其市场潜力也日益凸显。值得留意的是,与以往好莱坞大片一家独大、其他国家出品的影片纸能充当“炮灰”的畸形市场结构相比,进口片市场在2017年涌现出几匹“黑马”——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和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分别取得了12.9亿元、2.7亿元和1.72亿元票房成绩。与之相反,在“特供3D”“全球超前点映”等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手段造就的泡沫逐渐消失后,《蜘蛛侠:英雄归来》《正义联盟》等诸多模式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的好莱坞大片口碑与票房都不复当年之勇,吸金能力呈大幅下滑的趋势。纵观3部非好莱坞卖座电影,不难总结出一个共同特点——良好的口碑。除了《摔跤吧!爸爸》主演阿米尔•汗在中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外,其余两部影片的主创在中国知名度都不高,能够取得票房佳绩,完全得益于影片本身的品质。以豆瓣网为例,《摔跤吧!爸爸》的打分为9.1分,《看不见的客人》8.7分,《天才枪手》8.2分,都大大高于普通作品。究其原因,在于如今“90后”“00后”观众和三四线城市观众已成为观影市场的主体,相比习惯于好莱坞大片审美的“70后”“80后”观众和一二线城市观众,这批观众的视野更加广阔、观影经验更加多元,或者是根本没有好莱坞大片的观影习惯;而从城市等级来看,近年来一二线城市的票房佔比有所下滑,而三线以下的城市票房却大幅增长;至2017年,四线城市票房增长率超过20%,已成最活跃电影市场。从趋势而言,这无疑为非好莱坞的口碑之作在中国市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机。
2017年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提出了2020年的战略新目标,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年票房700亿,银幕数超过6万块,年产影片800部。中国电影将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标志性产业。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中,中国电影市场仍将处于快速上升期;回归艺术本体的趋势日渐明朗,对国产或进口电影均是如此。而自2017年3月1日起全面实施的《电影产业促进法》,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对电影创作、摄制、电影发行、放映、电影产业支持、保障,法律责任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尤其明确了虚报瞒报票房收入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方式。简政放权和规范秩序,是《电影产业促进法》最为重要的两方面内容。其主动降低电影摄制淮入门槛,加大开放制片参与权,使更多资本和组织能够参与电影摄制活动,同时取消电影摄制许可证(单片)并简化剧本审查,下放电影审批许可权,精简了电影审查环节,这将有效增强中国电影的创作活力,并扩大电影创作的自由度,从而有助于鼓励原创、扶持青年电影人,形成更加多元化、具有差异化的电影市场。而纸有让多元化、差异化的电影都能获得良性的出口和渠道,都能有效对接自己的目标观众群体,才能实现整体的良性回圈,中国电影市场也才有足够后劲持续发展。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1月,万达集团以35亿美元并购曾制作过《侏罗纪世界》《环太平洋》《哥斯拉》等影片的美国公司传奇影业。2月中旬,总部位于北京的完美世界和美国环球影业展开了一项长达5年、价值5亿美元的战略合作。与此同时,财力雄厚的中国投资者们也在为包括STX、Studio 8在内的海外内容初创公司助力。如果说2012年万达集团以26亿美元并购北美第二大院线AMC,尚属中国影视资本溢出海外的个例,那麽2016年之后,中国影视资本的海外扩张业已成为常态。中国资本的强大力量已经受到了全球的关注。201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60分钟》裡,记者霍莉•威廉姆斯提问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您的公司能否制作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商业大片?”王中军的答案是:我想今后一两年会做,也可能是五年,我们会做得很好。节目结束前威廉姆斯如此评论:“中国的投资者很会讲故事,也非常精通在全球都行之有效的那一套,好莱坞得当心了。”节目播出后在美国引发热议,当时便有业内人士认为,来自中国的电影大亨们不久就能在全球市场上与好莱坞资本正面竞争。

从当初的海外资金和人才涌入中国,到如今的中国资本溢出海外,中国电影产业正行进在从“逆差”到“顺差”的路上。而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则在2016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谈到,中国影视资本海外投资的热潮,其原因在于国内优质投资项目严重不足。“如今大量的金融资本不断拓展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体量,当国内的制作项目无法满足这些资本的需求时,就必然会催生资本溢出”,在于冬看来,资本永远逐利:“道理很简单,当国内的钱不够赚时,大家肯定会去海外赚钱。”诚然,当下国内电影行业估值较高,相比之下海外资产的性价比反而更高,且有更多积累和储备。在此前提下,当资本如此充沛,但内容、硬件、产业结构没有完全跟上时,其自然会溢出到更需要资本、且更能够接纳资本的地方——好莱坞这样成熟稳定的海外市场,就是中国资本极佳的去处。

但另一方面,资本溢出的中国和缺钱的好莱坞看似一拍即合,实则各怀心事。中国影视资本“攻佔”好莱坞,一方面希望借助好莱坞的强大生产能力涉足全球市场,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合作的过程中汲取宝贵经验进而提升国产电影的制作水准。然而事实上,在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中,好莱坞更需要的是中国资本输出,而不是中国的创作者和作品。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谢丽尔•布恩•以撒斯就曾直言不讳:“儘管中国注入本土电影业的资金越来越多,而且那些影片也佔据美国本土电影院,但中国仍未破解密码、摸透美国电影观众的心。”不仅如此,好莱坞也定然不会轻易将核心资源、核心技术与核心人才拱手相让,进而将中国培养成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劲敌。

实际上,中国的资本仍不是好莱坞最为看重的,潜力无穷、无比庞大的中国市场,才是其最终的目标——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壮大,2017年不少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成绩,反超其在北美地区的票房:《极限特工3》北美票房4489万美元、中国内地票房1.7亿美元;《速度与激情8》北美票房 2.25亿美元、中国内地票房4.08亿美元,对比可谓悬殊——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开始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增长引擎”。

资本和市场,无疑是中国电影业手中的两个优质筹码,也是其能够与好莱坞巨头博弈的最大资本;另外,由于《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已于2017年到期,重新谈判的结果对2018年后的全球及中国电影产业有何影响尚未可知。因此,在这场博弈中究竟谁能最终获益,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作者:张婷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