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软银为例看日企的“东向投资”

2018-02-05 11:23评论关闭Views: 138

ruanyin

近年来,与中资并购日企成为热议话题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日本企业从中国撤资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样一种舆论氛围很容易给大家造成一种假象,那就是中国资本在海外市场大有作为,而日企在海外特别是中国市场正在逐渐衰退。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根据日本中央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日本企业每年对外投资总额都在10万亿日元(约合1000亿美元)上下,实际进军中国市场的日企也是不降反增。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协会(JETRO)的调查显示,在调查的2995家日企中,有59.3%的出口对象国是中国,66.8%的进口对象国是中国,有56.2%的日企在中国设有分公司或生产据点,今后计划进入中国市场或进一步扩大在中国投资的日企达到50.3%,而上述所有数据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均是居第一位。由此可见,日企进军中国市场的 “东向投资”依然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西向投资”出现瓶颈

说起日企海外投资,最近最大的话题无疑是东芝这家日本老牌企业了。东芝在过去十多年裡进行了很多次高投入的并购:2006年花54亿美元买下了西屋电气(Westinghouse);2011年23亿美元买下兰吉尔(Landis&Gyr);2012年9亿美元买IBM的POS部门。表面看来,这些海外投资项目为东芝增添许多隐形资产,但是从东芝如今濒临破产的现状回头来看,正是这些不计成本的劣质海外并购项目将东芝一步步地拖入了深渊。由于以美国核电业务为代表的海外项目的巨额亏损以及虚报利润1562亿日元(约合12.7亿美元)的会计丑闻的曝光,东芝不得不将其能够盈利的核心业务逐个甩卖。2015年,东芝将旗下的图像传感器CMOS业务以1.55亿美元卖给了索尼;2016年,东芝又将自己的核心盈利业务医疗器械业务以近60亿美元卖给了佳能;同年,东芝再将旗下的白色家电业务以近5亿美元转手给了中国美的,最近一段时间东芝手上硕果仅存的闪存业务也正式进入了竞价变卖的阶段。可以说正是因为东芝“西向”投资的失败,使得这家有着142年历史的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变得摇摇欲坠。

除东芝以外,日本邮政控股有限公司也深陷西方投资项目亏损的大坑。日本邮政自改革民营化后,经营收入一直颓靡不振,为此日本邮政一直努力尝试通过转变业务模式和海外扩张来改变现状。2015年日本邮政控股有限公司以64.9亿澳元价格,收购澳大利亚物流巨头拓领控股公司(TOLL)。收购TOLL后,日本邮政获得了涵盖公路、航空、海运以及铁路运输的全球网络,从表面上看这比公司自身的传统邮政业务利润更加丰厚。但日本邮政的格局虽大,却没有收到预期中的盈利效果。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邮政仅仅两年过后就出现巨额损失,去年更是在财年年报中出现了400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8亿元)亏损。
为何日企在“西向投资” 中屡屡受挫,当中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从两个案例来看,对于海外收购过于乐观,市场调研准备不够充分,投资选择的时机不恰当等都是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理由就是,这两家公司将海外投资的重心全部放在了西方国家,忽视了东方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东向投资”欣欣向荣

与上述两个失败案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近几年来十分引人注目的一家企业——软银(softbank)。软银可以说是一家在日本泡沫经济时代裡逆势成长起来的企业,并且在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探索出了独特的经营投资理念。而软银的总裁董事孙正义,更是带领软银在海外投资方面屡战屡胜,其中以中国市场为对象的“东向投资”尤为引人瞩目。包括对于阿里巴巴、盛大和Supercell的投资可以称为是软银十分经典的投资案例。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孙正义对阿里巴巴的投资。据相关报道称,目前阿里巴巴的股份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是日本软银、中国雅虎和马云以及他的阿里巴巴团队。孙正义的软银作为阿里巴巴最早的投资者之一,到2016年6月软银在阿里巴巴持有的股权份额为32%。之后为了并购英国半导体设计公司ARM,孙正义套现了5%的阿里巴巴股份,但目前仍然是持有约29.2%股权的大股东。再加上中国雅虎的控股公司又是日本软银,因此,可以说实际上整个阿里巴巴的主要幕后老板就是日本软银。

要知道在2000年,软银一共不过投给阿里巴巴2000万美元。但在短短17年裡,最初的2000万美元已经变成了600亿美元,这样的惊人回报率应该纸有在中国市场上才有可能出现。现在软银又瞄准了“中国共享经济”这个新商机。据路透社报道,共享单车ofo正在和软银方面接触,已经在滴滴出行注资超过50亿美元的软银或将以10亿美元的金额入股ofo。不纸是出行领域,据了解,软银在共享经济这一全新领域内已经是全面押注,包括出行、酒店住宿、联合办公、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金额可能已经达到百亿美元。

软银在中国的成功对于其它日本企业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许多日企开始琢磨孙正义的投资方式和理念,更加重视中国市场,投资的对象也更具未来性。现如今中国网络产业迅猛发展,商机随处可见,如何把握时机审时度势是许多日企经营者正在学习的。再加上日企向来在中国有着良好商誉、巨大的消费群,因此日企在中国市场有着很大的优势。

 

中国市场商机无限

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人口红利大国,其背后的消费市场潜力无限。所以,不论日资撤出中国的报道如何铺天盖地,事实则是日企对于中国市场的投资一直是稳中有进的健康状态,尤其是在B2B、高端服务业和内容产业领域。对于日企而言,中国市场不论是传统还是新兴行业都有着无限的商机,促使日企不断加快布局中国市场。

比如在传统的日本汽车零件行业,众所週知,其实力强大,在汽车产品大量使用的电子芯片、元器件的生产上长期居于垄断地位,牢牢把控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的汽车核心零部件市场。在汽车行业的 “后装市场”,如车载电子系统、显示屏等,也基本上都是日系产品一家独大的局面。为了减少人件费与关税成本,再加上中国对日本汽车技术的高度依赖,许多日本汽车零件企业纷纷进驻中国。比如早在2012年,便有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扎堆入驻江苏丹阳,现如今这个汽车零件工业园已经有超过300家日企。

此外,在中国新兴的养老护理产业,日企也发现了新商机。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的《日本老龄产业企业名录》显示,已经有 63家日企在中国开展养老服务或期待进入中国养老服务市场,相关产品涵盖了养老看护服务、养老设施建设、养老福祉用品、养老健康食品等多个领域。

由于日本较中国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因此,日本企业在养老服务模式、看护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此同时,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养老服务市场消费需求约在3万亿元以上,而在数年之后,市场需求将达到5万亿元。因此,一方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拥有丰富的经验与产品,未来中日两国在养老服务相关产业方面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将非常多,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养老相关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日企在进驻中国市场时,一般会把重点放在技术和质量上,但是目前全球化大潮流下,生产技术已经日趋平均,技术与技术之间交流与转移的障碍也越来越少。而且中日两国民间经济的发展,除了企业自身的经营投资策略以外,还受到两国文化、国情、政治等方面因素影响。因而,日企在“东向”投资入驻中国市场时,如何迎合消费者意愿、把握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国情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能否像软银一样在抓住中国当下市场的同时把握未来经济新走势,更是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日资的积极进入也是极好的发展机遇。例如ofo共享单车如果能够实现与软银的全面合作,不仅能壮大自己的资本实力,更是为打开包括日本在内的海外市场找到了一条捷径。

 

文 本刊特约记者 周曙光、林璐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