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讲好中国故事还有多远之浅议电影创作的价值导向

2018-01-31 13:08评论关闭Views: 173

zhongguogushi

中国电影的发展和西方不大一样,它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是一种工具存在著。不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都从一开始就赋予了它教化民众、摆脱愚昧、救国救民的使命。虽然,这中间也曾有过短暂的娱乐市场导向,但也很快便被战乱的局势所斩断。

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电影市场渐渐对外开放,中国电影由政府单方面的创作导向开始改变。目前,民间市场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力已经很强了。换句话说,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开始/接近和世界电影市场接轨,这也间接的对中国电影进入世界电影市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政府虽然对电影界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导向,但具体所涉及的问题,其实政府与民间双方都并不是很清晰,因为这对中国电影而言是个全新的课题。

讲故事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分别在哪儿?我们知道讲故事其实是有个潜在的前提,那就是文化背景,无论是对讲者还是听者这都非常重要。能否被故事所感染乃至于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不是单纯从(讲故事的)技巧就能解决的问题。何况这纸是相对于前者(讲者)而言,而非后者(听众)而言。因此,简单而言,讲故事与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分别是所涉及的区域(市场)。

在中国语境区域讲故事,不面对文化差异性的问题,也不面对价值观截然不同的问题。但在非中国语境区域讲故事,困难要大得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确是个挑战。万幸的是,世界并非单元一统,而是尚在多元结构下组成。当今世人大多也习惯于接触不同的区域文化,尤其在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多元文化交集融汇的地区都有理解不同文化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切入区域而非一窝蜂地涌去某几个“有头有面”的电影市场才是较为理性的做法。在此,我想提醒的是,追求在经济、军事能力支持下的好莱坞文化全球一统的做法,既不符合中国的文化思想,也并非中国应该或者可以做的事。

以电影谈电影相当困难,电影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艺术形式,几乎包含了我们从古至今所有的已知艺术形态,因此我借欧洲艺术史来谈。对于欧洲电影而言,虽然欧洲文化多元,但它基本上还是在类似的文化背景下或者说是类似的文化渊源背景下讲各自的故事。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的故事内容和表现方式离不开他们的文化背景。内容题材主要是在宗教和哲学两个方面的问题探讨内展开的,而表现形式则很多借鉴了欧洲艺术历史上的发展成果。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特点是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也致力于宣扬那些在他们看来被忽略了的英雄个人/普通人,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美学追求。同时期还有许多著名的人文艺术家,如贝多芬、肖邦、歌德、普希金等等。洛可可(Rococo)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享乐、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在人像画中不再是神、圣人而是宫廷的贵族。洛可可的风景画多是田园诗式的,多数描写贵族的男男女女在悠閒地游山玩水。相较于前期的巴罗克与后期的新古典,这是洛可可时期的特点。夸张、动感性和极度的细节艺术风格是巴洛克(Barocco)时期的艺术风格。尤其在雕塑、绘画、建筑、文学、舞蹈和音乐等领域都以营造戏剧、紧张、繁琐、恢宏的效果为主要表现手段。文学名家如莎士比亚,绘画名家有鲁本斯、伦勃朗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虽然仍是一系列的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和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和巴洛克时期那种扭曲的/充满张力性的造型/构图不同,文艺复兴时期以稳定性/和谐宁静的构图为其特点。在欧洲电影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各个时期的风格借鉴、甚至不同时期艺术家们的作品被广泛借用。例如:借鉴十八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时期,强调个人的自我意识,充满主观/非理性的想象,抒发个人情感,充满神秘主义甚至荒诞主义。借鉴洛可可时期的文学特性,著力于表现人的情感,尤其是爱情的魅力。也借鉴那个时期的作家还酷爱写游记式作品,让主人公在游历中学习人生、瞭解世界。借鉴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结构特点,展示在当年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开创下科学创新精神等等。

那么中国电影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电影进入中国后,立即被用于教育目的。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用电影拍摄记录北伐战争、科教片和宣传片的比例远高于娱乐影片。当年武侠电影在中国内地没落的缘由很有可能很大一部分是当年国民政府的电影法,当然战争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电影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借鉴两个方向,传统的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前者的借鉴对于全新的电影艺术表达形式帮助有限,而后者的借鉴几乎是照搬的模式,原因是对西方艺术背景的瞭解和认识并不深刻。

西方电影借助于其宗教与哲学,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当下,中国电影又应向何处借鉴呢?我想与其借鉴西方电影中西方的价值观,为何不借鉴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观也没有哲学观,这是极其无知的。我想借助摄影来谈,因为摄影和电影一样发源于西方且并不根植于中国文化自身。中国摄影其实更早遇到这个问题,“与世界摄影接轨”的想法也早就有了,但无论是技术还是摄影理论皆来自西方,也就是说中国摄影根本就没离开过西方的轨道,“与世界摄影接轨”又从何谈起?但中国摄影有一样是独特的,那就是“风光摄影”。虽然备受责难和贬低,但却依然深受欢迎。在中国绘画中,山水画也是最受推崇,原因是什么?这其实是因为山水风光中蕴含著中国文人对“道”的体验。
“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闢的涵括、阐述。“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统一性。这便是“一”。在这统一性中又有两个极端,这便是阴阳/生死两极。“二生三”是指阴阳的交汇互动而生的不同于两极形态的其他形态,即万物之类型。因此“三生万物”意思是世上万物/各种生命形态皆由阴阳两个极端之间的变化而生。这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哲学观。实际上西方文化中分离的哲学与宗教类似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两极或是生死两极。哲学为阳,研究生命之理;宗教为阴,信奉生死之意义。所以哲学的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裡来?我将去何处?”纸能在宗教层面/阴属范畴内去解答。而中国文化并不把阴阳两极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把生死之间的变化状态作为关注对象。因此不是中国文化中没有哲学和宗教,而是两者合而为一。中国文化关注的是生死之间所呈现的万象之规律,一个宇宙动态天地的规律,因此个体纸是集体/天地中的组成部分。山水画中的阴阳变换才是中国文人对“道”的体验,即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近代中国画的“大家们”多用泼墨重彩满幅作画,纯粹挪用了西方绘画的特点而已,实是对中国绘画认知的一种匮乏。

回到电影,只有在认识自己文化的特色下,才有可能从中借鉴。我们在电影上若是没有自己的文化标识,那纸不过是重复西方的表现模式。在延续西方的轨道上谈“和世界接轨”是一种枉然,因为我们在电影上和西方本质上没什么区别。诚然,和摄影一样,电影发源于西方。我们开始时的确应该多借鉴西方的优点。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将自己文化中的精髓一一加入到我们的电影之中,而不是一味模仿西方电影的表现手法和情节内容。因为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价值观。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借鉴的方式,我们需要切实理解西方文化艺术的发展缘由、历程和涵义,并回视自己的文化。在文化艺术上,拿来主义一向是行不通的,因为艺术追求独一无二,所以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我们距离讲好中国故事还有多远?虽然我们的电影中不乏中国的元素,但缺乏对中国价值观的自信。当我们的农耕文明被西方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科技打败之后,我们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是否真的极其落后,殊不知农耕文化要比狩猎文化更先进。尤其是中国道家 “天地人一体”的哲学思想,更是体现了人类文明思想的高度。每当中国电影中展示出对中国价值观的自信,都受到观众的追捧。远的有李小龙的《精武门》,近的有李安的《卧虎藏龙》。尽管影片在表现、叙事各个方面还有改善的地方,但价值观的体现是最为重要的。纵观世界电影强国(不论国家大小),以自信的态度反映自己文化价值观才被欣赏。例如伊朗电影、印度电影、韩国电影等等。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才是真正和世界接轨之时。

 

文 何威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