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是毒品么?

2018-01-02 10:11评论关闭Views: 108

xianjindai

趣店的上市把现金贷拖进了舆论的漩涡中心。一方面,现金贷自己宣称是对传统信贷业务的补充,为急需现金的人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现金贷针对的是高危人群——信用差、还款能力低,而便捷的借贷方式加上奇高的利率又将这部分人推向了深渊。当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时,无论是暴力催收使大学生退学、亲朋远离,还是利滚利让原本的生活雪上加霜,亦或是“裸条”等极端方式让当事人陷入绝境,种种情形都让人觉得现金贷的危害其实不弱于毒品。

几乎所有释放人类阴暗面的东西都有不错的市场,游戏、毒品、枪支、烟酒等等。这似乎在证实着“人性本恶”的说法,现金贷也在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2016年,谷歌及脸书就相继封杀了海外的现金贷业务,禁止要求60天内还款或借贷利率高于36%的贷款公司发布广告,称这一产业是具有“欺骗性的”和“有害的”。这符合谷歌“不作恶”的企业信条。现金贷在欧美特指不超过30天的极小额极短期借贷,专门满足短期贷款需求。研究表明,这类贷款将会为用户带来无法承受的还款压力,违约率也很高。

 

像毒品一样释放购买欲

在传统的信用框架体系下,贷款至少要发放给具备还款能力的人。信用不好的人在现实社会中是很难拿到贷款的,这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那些不能控制自己购买欲的人,使他们免于深陷泥潭。但是,趣店之类现金贷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态。现金贷特别是校园贷,并不去特意甄别高危客户,而是利用管道激励和互联网,给任何想要现金的人发放贷款。这就像在赌场门口给赌徒借贷现金一样,鲜有人能忍住不要。

现金贷就像毒品一样,诱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或者其他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品尝超前消费的快乐,释放购买欲。原来攒半年生活费或者几个月工资才能买到的苹果手机、笔记本电脑、化妆品或者名牌包,在有了现金贷之后立马变得触手可及。更有甚者,下载了几十个现金贷APP借钱,以获取更大的额度满足当前消费。与此同时,这种「共债」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这个行业的还款违约率。

日常生活中关于高利贷的宣传也能止住一部分躁动的消费,然而现金贷从来不以高利率示人。宣传上,它将自己积极定位于一个解决现金燃眉之急的工具,实际上通过手续费、服务费、逾期费等方式极尽拉高利率之能事;而通过宣传一天纸需几块钱,或每週纸需几块钱等方式,它又模糊了年化的利率。最终,繁复叠加的高利率使得经营平台大可以覆盖高风险持续经营。

 

现金贷的利率究竟有多高?

过往层出不穷的案例使得人们对高利贷心怀戒心,所以现在大大小小的现金贷都绝口不提“利率”二字。实际年化利率则触目惊心,加上滞纳金就更加难以想象。

一个用户在“现金巴士”上借了1000元,14天期,利息只要4元,看起来很便宜。但其实还要额外收取快速信审费72元,账户管理费24元,加起来总共要收100元。这样算来,看似利息4元,年化利率纸有约10%,但实际各种费用合併,借贷利率已高达年化261%。另一家平台,借款1000元,期限14天,号称零利息,实际要收取服务费142元、运营费8元,总共150元,在放款时直接收取。如此算来,其年化利率竟然高达391%。

虽然国家立法不保护年息36%以上的借款,但是现实中依然存在大量的案例。小额借贷人可能对短时的高利率尚能承受,而一旦借了几万或十几万甚至更多,几乎都只能陷在还款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当然也有很多人辩解说,现金贷可以解决一小部分人的燃眉之急。但是正如使用毒品可以缓解疼痛一样,儘管有这样的优点,我们仍然禁止毒品大面积使用。我认为把现金贷和毒品类比恰如其分。仅仅有小部分的功用,却有大面积的危害。商业模式都是逐利的,如果没有为其设定道德边界的话,后果往往无法控制。

 

高利贷的互联网升级

借助互联网工具,现金贷甚至比传统的高利贷更加任性。互联网使得网线另一头纸需一个电话号码、一个身份证号码就可以借钱,涌入的资金放松了短期盈利审核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现金贷披着商业模式的外衣,可以不要求坏账率,狂热地追逐用户量,因为用户量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变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相较于传统高利贷放贷者还需要审核放贷风险,有了互联网资本的撑腰,现金贷更热衷于追逐用户数,所以现金贷扎堆的当下,催生了共债问题。一部分信用极差的用户在不同的平台上注册借贷,拆东补西。而不同平台之间的拆借,推高了这个行业的坏账率。为了弥补坏账带来的损失,平台又进一步提高了借贷利息,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某种程度上,这种不是商业模式的模式,误导了部分投资者。对于一部分投资者来讲,纸要利率还可以覆盖坏账率,这个生意就可以做;另一部分投资者认为,不断地烧钱补贴,获得用户数,就可以在资本市场变现,后者的成功例子就是刚刚IPO的趣店。之所以说是误导,因为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很差,高利贷的社会影响必然带来强监管,行业共债问题及游资的盲目涌入最终会把这个行业推向深渊。虽然说高利贷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互联网的现金贷可能纸会存在几年。

 

暴力催收是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没有“暴力”催收这最后一环,现金贷可以说是急人之所急,是道德的楷模。但实际情况是,现金贷不断刷新了道德下限,将高利贷的恶果更大范围地带给了社会。

重庆的一个学生,借了3000块,为了偿还这3000块及利息,又先后在多家借贷平台借钱,最后滚动到了2万多块。在其家人得知并帮助还款的一年多时间里,本息又激增至10多万块。期间还经历了“暴力”催收。用户借贷时,往往会授权读取手机中的通讯录,当用户不能如约还款时,通讯录上的所有联系人都会收到催款信息。对于女生,还有一些不法平台诱使其裸贷(即拍裸照作为抵押),进一步将其拉向生活的深渊。无法还款的人常常不堪忍受种种催账压力及周围人的异样目光,因此退学、自杀的学生已经促使政府发文禁止校园贷的存在,但是打擦边球的还是屡禁不止。至于传统高利贷中的其他暴力催收方法,据说因为现金贷额度太低,无法覆盖催收成本都很少采用。

说到底,校园贷看中的并不是学生本人的还款能力,而是其家庭的还款能力及社交环境的约束。在种种制约下,违约率并不高,利率却奇高无比,无怪乎这麽多人前赴后继涌入现金贷。

 

视现金贷为毒品

有人罗列数据,说中国有5亿人没有资信记录,现金贷对这些人来讲是很有意义的补充。这句话本身是对的,但却不适合用于这个行业。就像毒品一样,用镇静剂就可以救死扶伤,有益于生命,但是滥用起来就是危害极大的社会毒瘤。

现金贷像是一场失信者与高利贷者之间的战争,却将千万无辜的人卷入其中,深受其害。现金贷,其实是给那些真正急需用钱的人设定了过高的利率,让他们去承担了行骗者的成本。即使我们不愿意将这个行业抹去,我们也应该围绕着它修建起藩篱。像用处方药控制大麻一样,设立法律法规,严格限定现金贷的应用范围。

高利贷作为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人性中的恶也从来没有完全根除,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约束还是催化。有些所谓商业模式的成功,不如说是道德约束上的失败,社会一直在为这些不良行为买单,切勿为其欢呼。假如有一天,现金贷真的是用合适的利率帮助急需用钱的人,没有诱导和变相收费,从一个暴力与暴利的行业变为一个温和的现金拆借工具,那么现金贷将褪去毒性,益于社会。但愿那一天早一点到来。
作者王林峰 系国元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基金经理
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