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经》第1712期总编手记:中国制造业:光环下的忧虑
当今中国人,不管走到世界哪个角落,走进哪家商场,稍不留意,买到的商品往往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世界工厂”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高达25%。这些事实,理所当然令许多国人感到无比自豪。
无疑,制造业总量“全球第一”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然而,这一让人感到自豪的事实背后,另一个严酷的现实却如浇向国人的一盆冷水,令人陡然一惊:那就是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屈居全球最低之列。投入与产出的失衡使“世界工厂”和“出口大国”的桂冠变得十分沉重。
相关数据表明,2016年,美国名列世界500强中的制造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12.2%,法国虽不属先进行列,但也达到了7.1%。而中国500强企业中的245家製造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3%。
企业利润率的正常水平应保持在5-7%,而中国企业连正常水平的低限都未能达到。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生产制造能力,中国也是世界头号消费大国,但中国制造业的利润却如此低下,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步入中国大城市的任何一家大型商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楼的香奈儿、迪奥、兰蔻、雅诗兰黛、资生堂等高档化妆品,一线品牌基本由发达国家“一统天下”。再到二楼、三楼……,占据核心位置的大多也是外国顶级品牌。当今中国经济面对的是一个奇特现象:一方面高铁、航天、大型装备、超大计算机、IT技术等领域已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掏尽国人腰包的高端化妆品、服装、汽车、钟表、鞋包等基本都是外国品牌。
事实说明,在中国,利润导向型的行业基本由外资所控制,而中国自身的国资和民资在高端行业则严重缺位。这些利润率最高的高端行业涵盖一二三产业。以高端化妆品行业为例,其利润率高达60%以上,但均由外资所控制,利润的90%都进入了外资的腰包。
可见,中国制造业利润低下的症结在于高端价值链的品牌严重缺位。而品牌是迈向高端价值链的关键。精细的工艺、可靠的品质是品牌的核心价值。国际上的顶级奢侈品并不全靠技术创新赢得市场,而是仰赖精细的手工技术。例如,瑞士钟表制造业一二百年来始终遵循精品理念,信奉慢工细活、重质不重量的经营哲学,百达翡丽、江诗丹顿、伯爵、劳力士等顶级名表,基本由手工制作,价格从几万甚至上百万美元不等。
要增强中国企业的利润创造能力,关键不在于寻找新的比较优势,也不在于实施产业聚集战略,而在于价值链的提升。中国人不能永远当“世界的打工仔”,因而不应排斥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增加劳动者收入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因为劳动成本的提高而将制造业迁入内地,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製造业的出路在于尽快从价值洼地转向价值高地。中国未来应追求的不是高产出而是高价值。也就是说,未来我们与外国企业比拼的不是卖出产品的数量,而是产品能不能卖出更高的价钱。为此,企业必须转向“什么能卖出好价钱就生产什么”的经营理念,政府主导的研发创新也要以提高产品价值链作为最终目标,而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文 胡后法
文章来自:《东方财经》2017-12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