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新时代
每次重大的集会,都是强化、优化和更新主流叙事的最佳时间窗口,近期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无疑把这一叙事推向了新的高度——它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建立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开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之后,决策者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目前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了“双百”战略,即到建党一百年时(2021年)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2049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的今后5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十九大设想第二个百年战略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实施。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由此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其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复兴中国梦并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前一阶段的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以前相比,人民对所谓美好生活的需要口径更加宽泛,不仅是物质文化,更多是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制约了人民需要的满足和中国发展品质的提升。
因此在这个新阶段,速度不再是唯一关键的指标,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必然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是眼下更为迫切的任务,从供给侧发力尤为可行。
供给的核心是生产函数,是技术、资本、劳动力在特定制度环境下的结合。如果要提高质量、提升效益,推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就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著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即六个新供给——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组织、新模式、新制度必须火力全开。
作者:邵宇 系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