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经》第1710期总编手记:当“欧洲病”遇上“中国鲶鱼”
德国历来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优等生”,“德国产品”和“德国管理”一向受到中国人的高度赞誉。然而,一位在德国工作生活的朋友近来频频抱怨德国人办事效率低下。他认为,与中国相比,德国人的“拖延症”已达难以想象的地步,他一再告诫中国朋友不要把德国捧得太高,更不要製造有关德国的种种“神话”。
守时、高效历来被视为德国人的最大优点,但现实却早已今非昔比。德国首都柏林新机场建设的一拖再拖就是效率低下的典型案例。柏林新机场于2006年开始动工;2010年因设计公司破产而延期;2012年因防火设施不合格再次推迟启用;2015年因天花板无法承受超重的排风扇而再次延期完工;今年9月,机场方面宣佈啓用时间最早将推迟到2021年。据说类似这样的事例在德国比比皆是。
其实,德国的现状只是欧洲的缩影,德国出现的问题正是多年来国际上热议的“欧洲病”的典型写照。“欧洲病”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仰赖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垄断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从而养成了经济上的“养尊处优”,缺乏竞争动力。
面对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进步,欧洲国家日益感到难以适应,特别是中国经济在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令欧洲人心理上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很多欧洲国家把自己的经济问题统统归咎于中国,他们异口同声地认为,是中国破坏了“游戏规则”,因此有必要限制中国的发展。
欧洲国家的发家致富,靠的是世界市场的自由开放。因此,与美国相比,欧洲历来主张贸易自由,经济上的民粹主义不是十分突出。但近年来,经济保守主义在欧洲日趋盛行,“中国经济威胁论”在欧洲明显抬头。例如,针对中国近年来对欧洲投资的迅猛增长,特别是大量并购欧洲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为,德、法、意等欧洲主要国家纷纷要求欧洲委员会出台严格的限制政策。
欧洲对华经贸关系出现上述杂音,虽然难以阻止中国的发展步伐,也不大可能改变中欧关系发展的大方向,但不可低估其产生的深刻背景和可能造成的干扰。
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人类在二十一世纪必须面对的最大事件之一。回顾世界历史,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巨型大国的全面崛起。由于中国是一个完全异质于西方文明的国家,而且覆盖着全球巨大的人口总量,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型,完全颠覆了欧洲老牌工业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数百年来几乎被西方国家所垄断的经济、社会、政治理论和话语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欧之间的技术差距之大,欧洲国家根本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被中国赶超。想当年,美国硅谷曾经是“技术创新先锋”的代名词;而如今,中国的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已成为全球刮目相看的创新“朝圣地”,中国如磁铁般吸引著来自全球的科技精英。谁也没有想到,过去三次科技浪潮一次都没有赶上的中国,竟然引领着正在掀起的第四次技术浪潮。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200多年才走完的三次工业革命。
现实是严酷的,面对中国这条“鲶鱼”,被“福利病”所拖累的欧洲国家,除了茫然,似乎一时也找不到什么好的药方,因此出现一定的矛盾心态或抵触情绪也在所难免。
文:胡后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