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经》第1708期总编手记:金融创新不能没有监管

2017-07-31 14:23评论关闭Views: 79

jrcx

近年来,“创新”是个时髦词,无论官员,还是企业老总,无不把“创新”挂在嘴边。毫无疑问,创新不仅对一个国家,也对每个企业都是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上拥有竞争力,一个企业能否在残酷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取决于创新的能力与水准。正因为如此,中国官方近年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提升企业的创新活力。

然而,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任何政策都有被滥用的可能,任何政府决策在具体实施中都有“荒腔走板”的现象。如果涉及的不是重大问题,对经济社会关系不大,造成的损失还不至于无法承受;如果属于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则肯定贻害无穷。例如,金融就是一个事关社会稳定的敏感领域,金融创新自然不能完全由市场主导。

但是,中国各地近年来在“金融创新”的大旗下,纷纷推出名目繁多的所谓金融创新产品,结果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混乱,加剧了金融风险,导致了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危险,刺激了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

在金融创新的口号下,一些地方政府变换手法,无约束地将国有资产作为担保,大肆向银行举债,以用于所谓的“形象工程”。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将银行视为不用偿债、取之不尽的“钱袋子”,致使公共债务无限扩张,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大隐患。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振兴金融”,在没有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私募基金,并将此作为金融创新的经验加以宣传。一时间,私募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少鱼目混珠,打著私募基金的招牌,干著非法集资的勾当,以高回报率为诱饵,卷走无数受害民众的巨额血汗钱,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祸源。为应对和处理受害群众的赔偿诉求,政府部门应接不暇,弄得焦头烂额。

近年发生的泛亚和易租宝恶性集资事件,实际都与各地近年来大肆推行的金融创新密切相关,政府、银行和企业都参与其中,共同将融资项目包装得完美无缺、描绘得天花乱坠,政府、官媒、银行、专家一唱一和,公信力被滥用为金融骗局的诱饵。

一些金融机构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任务,不是从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出发,而是把“赚大钱、赚快钱”作为最高经营目标,违背了金融的本源和天职,丧失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经济活动,本来是有规律的。遵循规律,社会才会正常运行;违背规律,经济就会失去平衡,企业经营也会受阻。面对金融乱局,当局的任务是当机立断,扭转和阻止局面的恶化。就如医生面对病人,必要时一定得下重药,这才是对病人的真正关爱。

不久前召开的中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乱象下了猛药,这是完全必要的。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是淨化金融市场的必由之路。

金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创新一旦走偏方向,必然导致金融乱象的出现。乱象不清除,方向不端正,势必阻碍国家长远战略的实现。严格监管,并不是要扼杀金融创新,而是为金融创新健康推进创造更好条件。 “严是爱,松是害”,严格监管短时内可能会带来阵痛,但从长远看,纸会对中国金融业的稳步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文:胡后法
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