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成为代表中国的全球都市?

2017-07-18 09:27评论关闭Views: 94

eb

近年,国内许多重要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世界都市或全球都市的战略目标,引起国内外关注。世界都市的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198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弗里德曼发表了“世界都市假说”,推动了更系统的研究。弗里德曼认为:1.现代世界都市存在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世界,它们通常是全球经济体系、地区经济体系和国家经济体系的结节点城市;2.世界都市往往是跨国企业的总部或地区总部所在地,总部的数量、职能反映了所在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等级;3.由于全球性管理职能的集聚,支撑这些职能活动的金融、交通、信息通讯、广告、保险、法律等高层次服务部门成长迅速,成为世界都市的重要特征。

弗里德曼把世界分为核心地区(发达国家)、半边缘地区(新兴工业地区)和边缘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他关于“都市假说”的论文中,世界城市体系由核心地区的1级世界都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和2级世界都市、半边缘地区的1级和2级世界都市(新加坡、香港、首尔等)等多层结构组成。值得注意的是,1985年他在上海讲演时,认为中国尚是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国家,上海虽然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但其国际影响有限。因此他没有把上海放在其编制的世界都市体系图中。但在1990年代的新论文中,他预测如果中国成功转型为市场经济国家,若干年后上海和北京可以跃升为类似香港地位的世界都市。

全球都市则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斯基娅•萨森于1991年提出。在评价城市地位时,萨森更看重城市在全球资本流、资本市场中的重要性。萨森认定的三大全球都市为纽约、伦敦、东京,与弗里德曼所说的核心国1级世界都市相似。两人的概念相辅相成,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

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崛起正在强烈冲击现有世界都市体系。上海、北京等众多中国城市不仅在短时间内跃升为新兴经济地区的1级或2级世界都市,而且正跃跃欲试,准备与传统的三大全球都市平起平坐。这些目标可能实现吗?对照上述世界都市、全球都市的概念与假说,结合中国的发展趋势以及美日英学者的讨论,我们可做出以下判断。

一、作为现在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10-20年后的第一经济大国,未来中国至少会出现一个与纽约、伦敦、东京同等级别的全球都市。

二、在中国(包括港澳地区)主要城市中,京沪港都有可能成为代表中国的全球都市。如果中国重视中央政府在战略决策和市场干预中的作用,北京将聚集更多的跨国企业中枢部门和高层次服务部门,成为比其他任何中国城市更有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反之,如果中国深化市场经济指向的体制改革,那么在地理区位、经济腹地、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更有吸引力的上海,将最有可能成为比肩纽约的全球都市,而北京将可发展成为政治、文化、教育领域的全球都市。与此同时,先行一步的香港如能调整心态,与近邻城市(深圳、广州等)和周边地区深化协作,大香港都市圈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从而巩固和提升其资深全球都市的地位。

三、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在中国沿海和内陆还会涌现若干2-3级世界都市,它们在某些专门领域也有可能产生全球影响。

当然,上述判断能否实现,还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制约。就国内而言,首先取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全球都市的影响力来自于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国际社会的信赖。其次,取决于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自身的努力。其能否提供与全球都市相称的各种专业服务,成为有吸引力的世界人才“磁都”,将十分关键。
作者戴二彪 系日本亚洲成长研究所研究部部长、教授

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