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未来
某种意义上说,科技瓦解了品牌,但也让它浴火重生。不久前,英国一家研究公司授予了中国某保险公司“全球最具价值的保险品牌”称号。其他不少领域也有类似公告发布。早在2014年,《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就品牌作了以下评论“他们的重要程度或许正在衰退…… 没有人认同他们价值的多寡及其原因”。
当大量客户化定制掘起,首次让批量生产黯然失色的时候,我们就该预见品牌衰退的到来。学者认为,科技的演进促使品牌的不相关性日益增长,现在我们只需看一看线上用户及社群媒体的评论,就等于阅读了资料的懒人包,取代了品牌原本资讯传递的功能。
除了科技,管理不当也是破坏品牌的另一个因素。但有趣的是,如同电影里,在最后一刻改邪归正的坏蛋一样,科技最终拯救了品牌,为它找到了另一条出路。
时间回到1980年代,那时候的学者们宣称,树立品牌才是行销的最佳利器。于是在1990年代到2000年代期间,很多公司一窝蜂地投入到其品牌资产的提升。
其实品牌一词,早期在日耳曼语意为“烙印”,是烙在蓄牧动物身体上的图腾或标志,同一个牧场的牛会有相同的烙印,以辨认其归属权。而当品牌这个名词,开始在消费品中出现,就丧失了烙印的意涵,仅代表了一个制造商的商标。
从那时候起,品牌的意义开始被延伸,成为一个制造商其产品统一、品质稳定的象征。消费者以对品牌的印象,建构对其产品的信任度。尔后,品牌演变成衡量公司资产的一项指标,即我们所说的品牌资产。如今,品牌被管理者视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定义了整间公司的产品及服务品质。
可惜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品牌一词,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它所代表的物品一致性及归属权,不复存在。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验,拿到知名品牌发行的优惠券,却没注意到其某个角落用很小的字写着“此优惠券只适用于特定门市”。在你想要使用这张优惠券的时候,会失望地听到店员告诉你“抱歉,我们并没有参与此优惠活动。”
当你在国外的银行账户出了问题,发现这家国际知名银行在国内也有分行时,刚松了一口气,致电本国银行,却被告知“虽是同一家银行,我们隶属于不同公司实体,您的问题还请询问国外的那间银行,由他们为您解决。”
品牌崩坏的例子,也出现在航空业。航班共用,意味着航空公司将不再是航空公司,它们只不过在你的旅途中扮演交通媒合的角色,你可能向A航空公司订了一张机票,却搭上了B航空公司的航班。
我们可以看到,特许经营正在加速品牌的侵蚀。加盟店虽拥有特许经营权,每一家店都使用相同的商标,在经营上却欠缺了一致性。若你向加盟店提出问题,他们可能回答:“去问总公司吧,我们只是加盟店。”
而制造外包,意味着你所喜爱的服饰或运动鞋品牌,实际上的产品,已经不是出产于原本的公司。而背后真正负责制造产品的厂商,却不一定会按照此品牌所坚持的价值制造产品。
某家国际知名速食连锁店,在穆斯林国家,将含有猪肉的产品直接从菜单上去掉,并在回溯自己品牌定义时宣称,其致力于提供快速、平价的餐点服务,而具有一致性的菜单,并不是他们所考量的重点。
科技的进步,也悄悄地改变了旅店的服务模式。有连锁饭店业者宣布,将利用大数据客制化其顾客的消费体验。如此一来,你将无法在订房的时候,预测自己的房间应该会是什么样子,而你的房间配置,将会在一系列的演算后,由系统作出结论,呈现出你“最想要”的样子(虽然这有可能不是你真正喜欢的)。的确,任何一家连锁旅店都能满足你的个人偏好,但品牌的差异化却逐渐式微。
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而言,发展地方品牌,已经是一个标准化工具。但讽刺的是,发展观光往往牺牲了地方特色,新颖的现代化建筑入侵了原本传统的社区。当游客兴致勃勃而来,却发现眼前的样貌与旅游书上所描述的,简直天壤之别。香港在1976年到1994年之间,几乎变了一个样子,很多具有时代意义的地标都消失了,其中包括香港仔船民社区,以及基督教青年会九龙会所。
面对品牌意义不断地被淡化,我们迫切想知道的是:还有什么能够代替品牌,成为消费者信心的指标?
全球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一线服务人员薪水不断被压缩,也因缺少经费,无法进行足够的教育培训。科技的发展,得以让美国三大航空公司近日不当的行为被揭发。手机直播的美国联合航空将无辜旅客拖下飞机,重创了其品牌形象,几乎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航空公司在管理政策上的疏失,责无旁贷,是导致员工行为不当的最根本原因。
而客户化定制服务的品质的差异化,一直以来仅限于高价奢侈品牌。就以搭机这件事来说,头等舱的乘客永远不用烦恼会不会与别的旅客机位重迭。而其余的乘客,就只能希望航空公司的系统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够更精准地进行机位数量的预测及销售,以确保我们如愿搭机。
有洞察力而通情达理的公司,会利用顾客与人工智能的互动,完善每一个顾客的个人资料库,如不同客人所偏好的口味、大小、服务等等。科技先是瓦解了品牌,又让它浴火重生,正是科技的演进,持续完善了人工智能,提供更贴近人性的客制化服务,从而造就了新的品牌差异化。
作者 Fred Phillips林孟諭
系元智大学管理学院杰出教授,林孟諭系元智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