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经》第1706期总编手记:双管齐下治理过度金融化

2017-06-06 13:21评论关闭Views: 118

shouji

“脱实向虚”是近来分析人士描述中国经济的热词。一方面,实体经济融资困难重重,成本大幅上升,而金融业却盲目拓展多元化业务,形成资金“体内循环”,实体经济的“缺血”得不到金融机构的输血支持。专家普遍认为,“脱实向虚”现象的出现与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偏离主业密切相关。为此,一些专家和官员近来就中国经济过度金融化及其后果频频发出警告。

对于中国经济过度金融化的程度,虽然各方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但很多迹象表明,经济过度金融化在中国早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金融业属于现代服务业,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过去很长时期内,金融业的落后曾经是中国经济的软肋。为改变这一局面,加快发展金融业本属理所当然。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循规律,保持适度,超过了一定的“度”,其作用就会适得其反。

金融业发展是否合理的主要衡量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而不是妨碍实体经济。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金融业如果在一国经济中占居过重比例,就有出现过度金融化的可能。

2015年,中国金融业的增加值为5.78万亿元,增长率高达24%多,增速大大超过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去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9%,远远高于其他新兴国家,也高于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美、英当属世界上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但其金融业创造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也仅为7%。

与金融业的一片繁荣相比,实体经济在中国却深陷低迷。由於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许多中国实体企业面临生存困难。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本应将富余资金用于科技创新,扩大投资,但却被高收益率的金融业所吸引,资金被金融业抽走。目前,中国实体性财富的总价值大约為380万亿元,而金融资产的规模已高达450万亿元,大约是GDP的7倍。金融业的这种高比重正是中国经济过度金融化的重要特征。

过度金融化将对经济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其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整体经济的“脱实向虚”。过度金融化虽然可以使金融资本的规模快速增长,但这并不是健康的增长,而是一种妨碍经济长远发展的“病态”现象。

金融的基本功能是实现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的对接,金融自身并不创造价值,但可以通过对资金余缺的调剂,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为实体经济创造价值提供先决条件。但是,一旦出现过度金融化现象,资源的金融属性超出了合理范围,过度交易、过度炒作、过度投机必然使要素和资源的定价不再反映生产和消费中的真实价值,从而引发市场信号的混乱,扰乱资源的合理配置,冲击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同时,过度金融化还是社会财富观扭曲的重要根源,助长了社会的投机之风。

产生过度金融化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根本原因在于金融企业和实体企业投资收益率的巨大差异。因此,治理过度金融化就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在国家层面将支持实体经济作为重要国策,想方设法提高实体企业的盈利水平,降低实体企业的生产及融资成本,以刺激其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优化对金融机构的绩效考核,尤其要将支持实体经济列入量化考核指标。

文:胡后法

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