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进入林郑月娥时间,来认识真实的香港“铁娘子”

2017-03-27 10:26评论关闭Views: 185

linzhengyuee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3月26日揭晓。共有1163有效选票。林郑月娥以777票在行政长官选举中胜出,成为特区首位女特首人选。曾俊华获365票,胡国兴获21票。林郑月娥将于7月1日正式宣誓就职。

现年59岁的林郑月娥出生于基层,在香港大学毕业后,于1980年加入政府工作,曾担任社会福利署署长,2007年获任命为发展局局长,成为问责官员。2012年7月获委任为政务司司长。今年1月12日向行政长官梁振英请辞,并宣布参选行政长官。36年来,林郑月娥在20个不同岗位服务香港市民,在包括反“占中”等重要工作中迎难而上“好打得”,受到中央政府和广大市民的信任和支持。

对于无数女同胞尤其是事业型女性来说,林郑月娥堪称是成功杰出的代表与典范,她前进的每一步都值得关注、学习,甚至模仿。且不说性格和行事风格如何,许多香港普通人对林郑月娥的印象就是“那位喜爱在公开场合穿旗袍的女士”。这位女士,每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大多是以一袭优雅复古旗袍,从黑压压的一众西服革履中脱颖而出,自动成为焦点。

在竞选期间,林郑月娥曾经借论坛、座谈及接受传媒访问等形式,与公众分享回顾了个人的成长及从政经历,由小时候住唐楼、读中学做总领袖生、大学期间“认中关社”,到36年未间断过的公职生涯。

今天香港湾仔告士打道,大新金融中心所在地,曾经就是林郑月娥儿时的旧居。生于1957年的林郑月娥原名郑月娥,父母均由内地赴港,出身基层,生活艰苦。兄弟姐妹5人,林郑排行第4,又是家中么女。幼年时,一家8口人居住住湾仔告士打道一个唐楼单位,“无自来水,无电梯,无热水炉,要烧火水,冲热水凉就要花很多工夫”。在逼仄的唐楼里,破败的连书桌都没有,只有一张高架床。兄弟姐妹们只能趴在床上做功课。童年的生活令养成知足常乐的心态,不计较生活物质,直到现在仍觉得“每晚冲凉,开花洒有热水就好开心”。

“由我出世到21岁之前都是住唐楼,我好记得,家里第一次买楼是南丰新邨,买的时候建筑面积是627平方尺,是三款单位中面积最大的,是三房单位”,林郑月娥忆述,当年的单位售价是13多万元,父亲没有用按揭,而是以每期供几万元的分期付款形式,由于单位是以楼花形式发售,所以父亲每隔一段时间,就由湾仔乘搭电车到鰂鱼涌,视察大厦的兴建情况,然后告诉家人新楼的进度。“第一次置业很紧张、很兴奋,我拿着南丰的卖楼书,看来看去那个三房的单位,想着应该怎样放沙发、怎样放饭桌”,一边在脑海规划,一边在纸上画下自己的梦想居,林郑月娥说:“真的很开心!”

生活虽然清苦,但林郑勤奋好学,中小学期间几乎年年考第一。有一次“失手”考了第四,她在家大哭一场,下次考试又重回榜首。在学习之余,林郑月娥还酷爱写作,学生时代在各类刊物上都发表了不少文字作品。在同学眼中,这个的女生性格极为低调,不爱讲话。低垂的两条长辫和一成不变的校服陪伴林郑月娥度过了少年时期。

林郑月娥在湾仔成长、读书,由小学到中学,都在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受教育,结识很多良师益友,校训“力行仁爱,实践真理”,更是终身受用。她还记得,中七当总领袖生时,老师寄语她“you should care and inspire,对学妹要有关怀、感染、以身作则的态度”,并联想起今日香港社会,有很多争拗和矛盾不能共存,认为“这句金石良言应该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

林郑中学时的师姐郑芝馨回忆称,书院的宗旨是热心社会服务、关心弱势社群,在读书时期,周日去完圣堂之后,经常与林郑等人一同到湾仔茶餐厅吃早餐,讨论如何筹款帮助学校,赞扬林郑月娥是一名很出色的师妹。
香港中学会考时,选读理科的林郑月娥,以优异成绩,成为家中第一个考入大学的孩子。入读港大,主修社会学,被林郑月娥视为人生的转折点。当年经常走堂,参加很多“认识中国、关心社会”的活动,知道社会有不少不公义,并认识了杜叶锡恩、刘千石等社运前辈,其间又以学校交流团和私人游历等方式,走进刚经历“文革”伤痛的内地,感受到经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香港亦不例外,现在有人担心香港的经济发展动力是否被磨损?向前发展的动力是否受到窒碍?所以我讲过‘不甘心’,因为我相信香港的动力仍然存在”。

儿时的经历,让林郑月娥对于市民置业格外重视。置业安居是香港人的梦,楼价飙升,令置业梦缥缈。林郑提出以置业为主导的房屋政纲,重置置业阶梯。她早前建议增加“绿置居”供应、在居屋之上推出“港人首次置业上车盘”。 “港人首置上车盘”可兴建实用面积四、五百平方尺的“潮屋”,“楼底”增至3.8米,足以建个“阁楼”,增加实际使用面积,不仅助首次置业的年轻家庭“上到车”,更能拥有安乐窝。而后她再提出优化香港按揭证券公司的“按揭保险计划”,协助首次置业的香港永久居民“上车”,并提出“居屋出租试验计划”,研究透过社企将让未补地价居屋单位在市场放租。

1980年,23岁的林郑月娥加入港英政府,第二年获派送至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孰料,刚入校便于当地踏单车遇上交通意外,住院一个月,还因此登上了当地报纸。然而“塞翁失马”,得知消息的香港留学生们一起前去医院探望,其中就包括正在剑桥攻读数学博士的林兆波。两人就此认识。

3年后,“郑月娥”和林兆波结为伉俪,婚后冠夫姓,也就是现在的“林郑月娥”。夫妇育有两名儿子,长子林节思、次子林约希。林兆波后曾在中大数学系任教。

虽然对外一直以“精明能干的女强人”示人,但家庭才是“林太”人生的第一位。林郑月娥向来予人“好打得”的职场女强人印象,但谈及丈夫及两个儿子,却瞬间有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感觉,澄清自己不是“怪兽家长”,没有强迫孩子要做医生律师或学才艺,但两个儿子都是剑桥毕业生。她认为,父母最重要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照顾及空间。

2004年,已经升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的林郑月娥,为了照顾在英国求学的长子林节思,决定一家往英国生活。她向政府申请自愿降级,赴英国出任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两名儿子便在当地升学。虽然后来她回港工作,但儿子留在英国读书,原因包括学习香港没有的学科。

“参选的决定来得突然及仓促,亦是非常艰难的决定,但幸好得到家中三个男人(丈夫及两个儿子)的支持。”2月3日的竞选分享会上,林郑月娥曾不无感慨地说。长子林节思原本反对她参选,亦有到场为妈妈打气,两人更在传媒前亲密合照。林节思说,会怀着童年时的信念,支持及陪伴妈妈一同走未来的路。

林郑月娥形容自己与长子节思除了是母子,亦是朋友,关系非常亲密,过去多年经常丢下丈夫和次子与节思出外,例如到敦煌旅行,到内地山区做义工,节思到挪威参加马拉松比赛,她亦随行打气。林太提到,节思“好锡”她,知道以往在政府工作的日子很辛苦,所以当听到她有意参选时,实时的反应是三个字“我反对”,然后就不再听电话,但后来由儿子反对到接受及支持,是因为他知道妈妈对香港社会有承担,很关怀香港年轻人。

林节思目前在内地手机公司小米任职营运经理。他表示,小时候会觉得很害怕,但妈妈总会安慰他,令他相信没有任何事情值得恐惧;当他成长时感到迷失,妈妈就会指引他,让他相信世上没有困难不能克服。林郑月娥在竞选时曾引述其节思对自己的形容:“她不会贪恋利益而刻意迎合;她不会追求安逸而选择沉默;她不会害怕失败而放弃改变。”

在去年的申报时,作为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持有4间物业,全部位于英国及中国内地,在香港并无物业。利益申报登记册显示,林郑月娥在广东中山、江苏苏州各有一套住宅。而英国的两个单位都位于剑桥。
“西贡的外嫁女”

自加入政府以来,林郑月娥对外一直保持着朴素的形象,深色套装几乎成了她的标配。2012年出任政务司司长之后,林郑月娥的“旗袍style”也随着她在公开场合的频繁露面而深入人心。珍珠项鍊、精致耳环、得体旗袍外搭同色系外套,成了林郑月娥的新标配。

港大毕业后,林郑月娥考入政府做政务官,开始36年的公职生涯。林郑给人的多是一种果断干练的印象,曾以强硬手段处理了不少争议性的问题。在2002年,时任社会福利署署长的林郑月娥,顶着社会各界的压力削减综援。2007年,她又在皇后码头对着众多码头保育人士高调表示“皇后码头一定会拆”。敢作敢为的强势形象深入人心。

从政36年,林郑月娥最满意的是她出任社会福利署的时期。由于出身贫困家庭,林郑月娥由衷想多做社会福利,直接接触基层家庭。对于政界而言,林郑月娥是作风强硬的“铁娘子”;但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林郑月娥还是那个会时常落区倾听市民心声的“大家姐”,是每年都会看望长者的Carrie Lam。

自2003年到起,每年新春林郑月娥都会到人称“福伯”的独居长者颜福家拜年。今年1月13日,林郑月娥许乘坐政务司司长座驾,离开位于山顶白加道的官邸,到福伯家拜年。福伯的邻居见到林郑月娥,都急着向她表达市民心声,并为她打气。

由于做过社会福利署署长,担任政务司司长后又担任扶贫委员会主席致力做好扶贫工作,林郑月娥在市民中有广泛的认受性。过去五年,特区政府在扶贫、安老助弱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推出不少措施,多个委员会均由林郑月娥领军。其中,扶贫委员会主动出击以解决或纾缓不同层面的贫穷问题,推出了“长者生活津贴”、“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公布了首条官方“贫穷线”,而本年度政府的社福开支,亦较一开始上任时大增了55%至662亿元。在政府政策的介入下,逾37万人脱贫,贫穷率下降5.4个百分点至14.3%,贫穷人口持续处于过去七年有记录以来的低位。林郑月娥亦在社福方面下了很多工夫,她力推退休保障咨询,并努力游说商界,取消强积金对冲机制。

林郑月娥说,自己做过20多个工作岗位,在西贡担任助理民政事务专员,令她印象最深,对她影响最大。她形容,当年西贡未有新市镇,民风淳朴,自己又在西贡工作期间结婚,所以今日西贡人士见到她仍称之为“西贡的外嫁女”。

1990年代林郑月娥财务科即今天的库务科连续工作了七年,认识到维护小规模政府自由经济的同时,政府必须善用资源,投资未来,关顾弱小。之后出任社会福利署署长,为她带来很多工作上的满足感,因为每日都能够直接帮到有需要的市民。为了不放过每一个帮助市民的机会,林郑月娥当时养成了亲自看市民来信的习惯,过去十多年,即使换了不同的岗位,这个习惯仍未改变。

林郑月娥曾表示,只要经济有增长,政府支出即可同步提高,改善弱势社群生活;不过她也强调“我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不会无限扩大政府开支。

对于“理财新哲学”,林郑认为,需要采取前瞻性与策略性的理财方针,有智慧地把“取诸社会”的财政盈余“用诸社会”,认为要投资未来,而土地与人才是宝贵资源,只要不吝啬可作投资的开支,持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就可以进一步投资未来。此外,及时投放资源,例如预防性医疗开支、培训及再培训开支,都有资源增值的效果。其他“新哲学”还包括研究通过津贴或政府收费政策、地价减免等方式,对症下药,以及针对性减轻税务负担,支持个别产业或引导社会经济活动,提升香港长远竞争力。

 

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