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萝卜章”引发的惨案

2017-02-17 14:01评论关闭Views: 139

luobo

年终岁尾,国海证券陷入了约10亿元人民币亏损的债券代持纠纷。由于国海声称纠纷系其离职员工私刻公章(被戏称为“萝卜章”)导致,与其无关,使得业内交易规模巨大的债券代持业务面临一场大地震。
我们回看一下事件的始末。由于事件尚在处理过程中,我们仅能从披露的会议摘要及相关信息推测其梗概:受风险资产的规模制约,国海证券相关人员为了提高收益,与一系列对手方签订了代持协定,协定分两份,一份是交易协定,另一份是约定到期回售协定。此事件中,第二份协定属于私刻公章的协议。由于债券市场突然下跌,相关债券产生了巨额亏损(根据披露的材料约为10亿元人民币)。如果国海依据表见代理行为认亏,则一年利润就不见了,而股东们不可能轻易认亏。所以,国海方面以协议的公章系伪造为由,尚未认可第二份协议,未承诺履行刚性兑付,引发了行业地震。
原本证券公司债券自营业务规模受限于其风险资产规模,为了规避该类监管,催生了债券代持业务。代持即约定债券由对手方持有,到期再由出售方购回的业务。该业务相当于从债券对手方借钱,由于债券所有权的转移,可以规避对自营债券资产规模的限制。债券代持作为一个行业惯例,隐含了刚性兑付的保证。此前行业代持的背景是:债券市场处于上行期,很多债券交易对手间有类似的代持协定甚至口头协议。作为场外债券市场,机构间的口头协议的约束力并不低于书面合同,互相也会自觉承担自己的交易损益,并没有出现过纠纷。此次由于债券暴跌出现了巨额亏损,加上有伪造公章一项,国海不想单方面承担所有责任,某种程度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约定俗成,可能演变成“代持业务不再刚性兑付”。直接的后果是该类业务迅速萎缩,没有代持业务再以非银行机构作为交易对手。更长期的影响是现有的代持业务也会迅速萎缩,会有一个较大的债券抛售潮出现,引发流动性危机。之后由于业务量大幅缩减,债券市场成交量将萎缩。
所以,这可能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萝卜章”。
风险收益的不对称催生了问题的产生。从代持业务本身来看,市场上升期,交易对手之间仅仅是分配收益,很容易找到平衡点。在市场下降期产生了亏损,违约可以逃脱损失,这使得交易发起方有了违约的动机。在国海事件中,不履约意味着10亿人民币的收益(相当于其2014年全年利润),换做任何一个股东也希望可以免责。然而这种行为会打破行业惯例,对整个行业造成损失。
这种外部效应并非少见,美国的中概股就经历了这样一场危机。在美上市的许多中概股公司以远低于发行价的价格私有化,极大损伤了中概股投资者的利益。这部分投资者本来是基于长期价值投资的目的,给予企业充分的估值。结果企业趁低价私有化了,投资者无法获得长期投资的好处。美国本土的企业很少做这种事情,因为这种赤裸裸侵害投资者利益的事情一旦发生,后续很难融资成功。然而在美国市场的中概股损害了美国投资者利益之后,并不耽误在中国市场融资。这种极低的违约成本及巨额的收益大大促进了违约行为的发生。得益的是企业本身,损失的是他们的美国股东及后续的中概股上市企业。倍受损失的美股投资者很难再给中概股这么确定的长期投资价值(必须考虑其中途退市风险)。
隐形刚性兑付还有另一个领域——信託。如果说代持业务本身仅关乎机构投资人,那么信托则关乎千家万户,因为很多人把信托的刚性兑付当做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观察很多私募基金也是类似的情况。比如一款定增产品,只讲产品收益分成,最高可能高达40%、50%,只字不提产品亏损了如何风控及止损,明显的风险收益不对称。墨菲定律说,不好的事情总会发生。如果我们人云亦云,利用刚性兑付的隐形条款赚了很多年的钱,那么当刚性兑付打破的时候,就到了我们该偿还的时刻。如何逃脱这个魔咒呢?对于专业人士来讲,逐一对照教科书里所有能产生风险的地方制定防范措施;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持有现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开始考虑损失意味着信用重新定价的时代来临,这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在经济体量小的时代,政府转移支付及支出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而今70万亿人民币GDP的经济体量之下,任何一个小问题都相当于以前的问题总和的几倍,政府调控的效果急剧衰减,经济自身规律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以前创业板高估值的支撑来自源源不断新进入的投资者及资金,现在保险资金被约束、增量资金柜乏的情况下,尚不知新的平衡点在何处。以前被收购企业只要有一个业绩承诺,就可以天价并购,现在发现很多业绩承诺根本无法实现。以前信託刚性兑付,企业债券违约罕见,定增项目只赚不赔,买房也只赚不赔。现在从这个“萝卜章”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以前将变为历史,不再重现。
我们无法把所有的道德条约变为法律条款,职业道德及信用也无法完全利用法律强制执行。但是,如果大环境制约力度太轻,如果只复制海外的激励机制,不结合社会现状建立完善的违约处理机制、失信惩罚机制,那么,“萝卜章”的故事将仅仅是个开始。

文  王林峰

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