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香港保护主义蔓延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日前发表网志指出,担心逐渐兴起的保护主义将影响全球贸易,并冲击到以外贸出口为重要命脉的香港经济。他称,香港是全球第八大商品贸易经济体系,多年来贸易总额均达本港GDP逾四倍,作为一个外向的小型经济体,易受外汇环境影响,强调只有在稳定、开放、资金和人才自由流通的世界,才可以充分发挥香港优势。呼吁G20各成员国携手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反对保护主义,为环球经济注入正面动力。
保护主义在全球各地由来已久,往往在经济危机时抬头,有关措施和手段林林总总,旨在限制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尽力保护本地工业,以抵御外来竞争的冲击,并把失业问题输出外地。不过,保护主义损害严重,令进口地和出口地同样遭殃,特别是贸易战一旦爆发,各国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报复时,进出口贸易尤受影响。曾俊华的警告并非无的放矢,自由市场原则一向是香港经济持续发展和繁荣的基石,世界性保护主义浪潮抬头,已对本港构成巨大威胁。故此,香港一直是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多边、区域性和双边途径,推动实现全球自由开放贸易的坚定支持者。
面对外部保护主义,香港固然要大力反对,而本港内部出现的保护主义,即“本土主义”,对香港的伤害无疑更大,需要引起高度警惕,致力遏止。这里所说的“本土主义”,并不是指乡土情怀和认同,而是香港排外主义、分离主义、封闭主义的代名词。近年,香港政治社会环境和两地关系出现变化,部分港人排斥内地的情绪日增,只要看到“国”“内地”等字眼,就会条件反射式地敌视之、排斥之、污蔑之,甚至伴随言语和肢体暴力。
狭隘激进本土意识形成思潮,组成一种政治力量,意图把香港引往“去中国化”的方向,更视法律为无物,行为肆无忌惮,走向了民粹主义、暴力主义和恐怖主义,从“驱蝗”到“反水客”,从挥动“龙狮旗”到鼓吹“港独”、自决,从违法“占中”、旺角暴乱,到“明独”“暗独”参加立法会选举,激进本土派“勇武”地排拒内地一切,不惜制造撕裂,破坏法治,扰乱社会安宁,全然忘记香港人绝大多数也是内地移民的后代。香港的形象不再是开放和包容,而是封闭与敌视。
刚刚结束的立法会换届选举,激进本土派凭借在历经违法“占中”、旺角暴乱后一路壮大,以明确的“本土化纲领”,取得重要的政治突破,挤占了建制派和传统泛民主派的政治空间,成为立法会的新兴政治力量,反映香港有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年人接受“本土自决”理念和激进暴力取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常说香港是国际化、世界性的大城市,可在现实中,香港市民尤其是知识界,思想、眼界和胸怀不是越来越开放,而是越来越封闭。今天的国际化和世界性,不可能离开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元素,然而中产精英阶层整体上对中央和内地采取一种漠视、排斥和反抗的立场,以至於他们所理解的世界往往是狭隘的西方,而不是真正真实广大的全球世界。在这种狭隘意识形态对立的环境中,在目光狭隘短浅的知识界的培养下,香港年轻一代的视野越来越狭隘,激进本土势力的兴起恰恰证明这一点。
香港作为全球最开放城市之一,一向靠打开门吃四方饭。摒弃保护主义,高度自由贸易的传统,是香港赖以生存发展的制度基础,也是应有之意。在全球保护主义抬头的现实情况下,香港本应联通内外,借助内地发展的机遇,借助内地广阔的市场,取得更大突破。然而激进本土思想的兴起,闭塞倾向的蔓延,正极大冲击香港的生存之本。
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环境来看,香港发展离不开内地,两地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是大势所趋,携手共促发展,是抵御风险、互利共赢、谋求更大发展的推动力量,实现双赢的同时,两地民众也将从中受益。激进本土派陷入自我封闭的孤立主义,沉浸在“港独自决”的幻想中,鼓吹“拒内”思想,企图关上对内地开放的大门,令两地隔阂。又通过不断地制造事端、挑起对立、撕裂族群的方式破坏社会稳定,甚而冲击“一国两制”,种种言行实非爱护本港。本港一些人对激进本土意识的追捧,其取向是封闭和消极的,这种保护主义只会吞噬整个香港的未来,香港社会又岂能不时刻高度戒备,防止其坐大失控!
文•唐宏
注:文章来自《东方财经》10月刊
本刊独家稿件的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本刊专有,如需转载,请载明出处。
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