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工匠精神的光和影

2016-10-11 15:34评论关闭Views: 207

eb

近年,工匠精神成为中国从国家领导人到大众媒体都频繁提及的热门词。提起工匠精神,人们首先会想到日本、德国、瑞士等以产品品质着称的工业强国。特别是与中国相邻的日本,有众多产品广为中国消费者熟悉和称道,日本社会的工匠精神被认为是其高品质产品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工匠精神为何能在日本形成和发扬光大? 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作为一个偏离大陆文明的岛国,歷史上,如何吸收和改良外来技术一向是日本社会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日本气候四季分明,居住空间相对狭小,地理环境导致日本人善于观察细微变化,擅长手艺细工。久而久之,谦虚认真、重视细节和追求精益求精成为日本社会的重要审美取向。
二、日本自然灾害多发,自古重视社会成员的共同协作。人们普遍关注自己在地域共同体或组织中的贡献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一种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使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和个人把消费者、社会对自己产品(服务)的满足视为莫大奖赏,为此不惜奋斗终生。
三、现代日本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制定和完善多种相关法规,建立了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有效地保护了潜心研发的优良企业。此外,社会舆论尊重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记录各类匠人人生奋斗过程的电视节目深受欢迎,收视率经久不衰。日本政府在严格考核、颁布各种专业技能资格的同时,还对有特别成就者授予“人间国宝”等荣誉称号。
以上因素使工匠精神成为日本企业和日本社会全体的鲜明遗传基因,使日本产品享誉世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工匠精神造就了众多日本企业的辉煌,也给日本企业带来以下一些负面效应或问题。
一、重工艺技术,轻经营战略。日本的MBA课程教育起步较晚,在许多着名国立大学中至今不受重视。留学美欧的MBA回日后也极少能在有影响的日企中进入高层。在日本企业技术优势明显的1980-90年代,以技术人才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体制问题不大,但是伴随经济全球化,国际间技术差距逐步缩小,许多日企难以应对新时代的经营战略抉择。
二、重技术传承和精益求精,少革命性的开拓创新。大多日本企业习惯于论资排辈,年轻人位低言轻,影响了企业对新技术领域的及时投资、开发。
三、近年,日本企业为了追求精益求精投入的资本和人力,常常得不偿失。产品品质要求越高,改善的难度越大,投资的边际效益通常也越来越低。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消费者需求和消费行为已经日趋多元化,但是许多日本企业依然过度执着于工匠精神。其产品虽然相对更显完美,但是价格上与品质相近的后来者韩国、台湾等相比没有竞争力,性能又不及美国企业的许多新产品能引领世界消费革命。
上述负面效应成为近年许多日本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的一部分原因。被台湾鸿海集团收购的百年名企夏普即为典型一例。鸿海曾是被夏普俯视的代工企业,却翻身做主人将夏普收为旗下子公司。鸿海高层既对夏普拥有众多世界水準专利技术表示尊敬,同时也认为这些技术中许多属于对细枝末节的过度追求,缺乏应用前景。夏普的凋落震惊日本列岛,但并非个例。对日本企业来说,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需求多元化,有必要客观评价工匠精神的正负效应,并相应调整其经营战略和产品结构。
不过,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工匠精神还相当欠缺。要弘扬工匠精神,必须通过法规建设和舆论引导,尊重知识产权,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从而保护潜心研发高品质产品的优良企业,这是提升未来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文:戴二彪

注:本刊独家稿件的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本刊专有,如需转载,请载明出处。

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