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中国掘起的立足之本

2016-09-30 12:04评论关闭Views: 95

zhizao

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始终未能恢复元气,各国决策者为寻找重振经济的良策而绞尽脑汁。人们都在发问:一个国家靠什么才能有效抗击危机?各国专家学者也纷纷献计献策,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根据不少专家的论证,拥有强劲的实体经济是经济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而这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更是如此。

中国引入市场经济,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它起步于农村,并很快向城市延伸。在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全面推行市场经济,其难度可想而知,在一些领域出现偏差或走点弯路,亦是难以避免。由于缺乏经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成为贯穿中国改革开放整个进程的重要特点。

但是,随着中国改革的日益深入,发展水准的日益提升,尤应防止对外国经验缺乏鉴别、盲目迷信的情况,如在对待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问题上,就出现了轻视实体经济、过度推崇虚拟经济的现象。具体而言,“制造业冷、金融业热”正成为中国经济的突出特点。

然而,回顾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独占鰲头的制造业是大国掘起的首要前提。英国当年之所以称雄世界,就是因为在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成为制造业大国;美国、德国之所以强势掘起,就是因为在19世纪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在制造业领域占据了制高点。

同样,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因为制造业占据了世界领头羊的地位,有200多个工业制成品位居全球第一,为中国的经济掘起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与制造业相比,中国的金融业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是十分明显。因此,随着制造业对金融需求的不断增长,在一定时期内把推进金融业发展置于突出地位,使金融业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步伐,本属无可非议。但是,发展金融业不能拖实体经济的后腿,更不能以实体经济为代价,而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目标。

其实,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业至少存在以下软肋:一是结构不合理。譬如,中国钢铁产能虽然严重过剩,但一些优质钢产品仍依赖进口。二是制造业效益缺乏竞争力,过去靠廉价劳动力轻易取得竞争优势的日子已不复存在,但又未能及时打造新的竞争力。三是缺乏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技术创新仍然是中国制造业的短板。因此,中国要想由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还需要走漫长而艰巨的路程。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面临收益下降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企业家对制造业看不到前景,对投资制造业普遍持悲观态度。如果这种状况长期不改变,将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对中国和平掘起带来不利后果。

作为大国,中国如果没有完整而强盛的制造业,最终是不可能成为强国的。制造业的强与弱,实体经济的健康与否,是大国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如此,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纷纷推出振兴制造业的计划,“再工业化”成为西方国家的热门话题,奥巴马总统更是将重振美国制造业作为国情諮文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历史的经验,还是严酷的现实,都向中国人昭示:强大的制造业是中国永远的重中之重,因为它关系到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文:胡后法

注:本刊独家稿件的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本刊专有,如需转载,请载明出处。

深度财经报道,精准预测,独家解析,尽在《东方财经》,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