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比“国际援助”更有效?

2016-09-26 16:17评论关闭Views: 196

fz

最近一些年来,随着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和投资增长,非洲与中国的关系日趋紧密。当西方某些舆论嫉妒地说“葡萄是酸的”,说中国纸不过重复西方人在非洲搞过的殖民主义时,非洲兄弟们却在盛赞中国模式的成功之道。

其实,欧洲国家是最早开始对非洲国家实施“国际援助”的,但它们多年对非洲的援助和投资幷没有让非洲脱离饥饿与贫困。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近些年对非洲的援助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非洲正在掘起成为最有希望的大陆。

为何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与西方人多年的“国际援助”形成了鲜明反差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了美国对西欧展开了大规模的“马歇尔计划”援助外,西欧国家也对前殖民地国家展开了一定规模的国际援助,还签署了“洛美协定”和“亚温德协定”,给予非洲国家特殊的贸易优惠。然而,这种国际援助有很大的冷战背景,西方国家担心东方集团把前殖民地国家都拉过去。一方面,这些国际援助幷没有真正用在培养当地劳动力和发展生产力上面,许多钱都用在了人际关系方面。纸要某些政治家全面支持西方集团,西方国家就不惜在他们身上大把大把地撒钱。一些非洲国家靠军事政变上臺的“独裁者”曾经长期是西方国家的座上宾,获得无数援助。但这些援助对非洲国家的人力资本培养,对於非洲国家的工业化体系建设都没有什么帮助。另一方面,许多国际援助都是开发贷款,用於非洲国家开发资源。然而,资源的价格忽高忽低,决定市场价格的是发达国家的需求和资源的定价货币美元汇率的波动。非洲国家开发资源投资多了不是,少了也不是。投资多了,市场上资源供给太多,形成市场价格竞争,生产越多越赔钱;投资少了,形不成规模经济效益,开发资源根本收不回成本。冷战期间,据说西方发达国家向非洲发放了1万多亿美元的发展援助贷款,但非洲国家却没有走上发展之路。许多国家还落入了债务的陷阱,开发资源的利润还不够拿来还债。冷战结束后,以法国为首的西欧国家还把援助非洲与民主化挂钩,逼着许多非洲国家搞多党选举。结果,当地不同部族之间的矛盾被释放出来,民主化触发了部族争斗和内战。卢旺达的“种族屠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相反,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是以非洲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因此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中国家底还不富裕时,就一直支持非洲国家的建设。坦赞铁路建设就是中国哪怕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支援非洲国家的最好证明。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与投资也与日俱增。2000年,中国首次宣布减免非洲债务的措施,免除31个非洲重债务贫穷国家,以及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债务,共计约合100亿人民币。2000年至2011年,中国共计为51个非洲国家提供经济支持(援助、免息贷款、优惠贷款、商业贷款方式),共支持1673个项目合计750亿美金。

中国决定进一步扩大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规模。通过双边渠道免除或以其他方式消除所有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重债穷国债务;决定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对这些国家的多数对华出口商品实行优惠;还决定向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及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用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双方企业开展合资合作。

除了经济建设投资外,中国还为非洲提供防疟药等物资,帮助它们建立和改善医疗设施,培训医疗人员。最近一些年来,中国加强了为非洲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举措。

一位在非洲工作了多年的中国外交官说,中国为非洲提供了大约260亿美元的各种无息、低息优惠贷款。乍一看来,中国政府的财政补贴开支巨大。但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得到了高达5482亿美元的工程承包合同。许多民营企业、100多万劳务人员走进了非洲。因此,中国在非洲的援助与投资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文:丁一凡

注:本刊独家稿件的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本刊专有,如需转载,请载明出处。

深度财经报道,精准预测,独家解析,尽在《东方财经》,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