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香港经济莫犯方向错误

2016-09-26 16:13评论关闭Views: 92

xgjj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香港歷经了二次重大经济转型,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和六十年代末,香港先后利用了世界产业大变迁,工业化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转移的机遇,及时地承接了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使香港经济在较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香港又利用内地改革开放的机会,迅速地进行了产业转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扩散至内地,本身集中发展高增值的金融、贸易与服务产业,香港通过第二次产业转型和升级得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香港这两次重大的经济转型都是在市场的作用下,由工商界自发推进完成的,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今后经济转型路在何方?

香港前两次经济转型的成功也为香港今后的第三次、第四次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任何产业的集聚、转移与升级都必须立足实际环境,符合市场原则,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否则,任何美好的计划和设想都将落空。香港回归之初,时任第一届特首董建华曾率领特区政府雄心勃勃,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发展目标和经济转型计划。然而,时至今日,这些目标和计划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当年的施政报告中,香港经济转型周期之漫长、难度之大,远远超过董建华特首和特区政府当初的预计和想象。

2008年10月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衝击,探讨香港未来发展的路向,港府成立了临时顾问机构──经济机遇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了香港六大优势产业,即医疗、教育、检测及认证、创新科技、创意文化及环保。然而,近八年时间过去了,香港的产业结构纹丝不动,新兴产业毫无起色。

何以形成如此尷尬局面?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充分立足於香港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市场条件、技术能力、成本变化、创新氛围等实际情况则是最根本的原因,因而所提出的一系列脱离实际的产业目标和转型计划皆因盲目性而落空。回顾香港产业发展的演变歷史,人们可见,在市场经济规律推动下的经济转型势不可挡,儘管一些产业曾在香港辉煌一时,但在经济转型的大潮之下,终究逃脱不了式微、没落、外移的命运。同样,没有立足实际而有违经济规律的人为经济转型最终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近二十年里,香港经济转型步履艰难,几无进展,目前仍看不到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於是,香港部分工商界人士开始泛起一股对昔日制造业兴旺时期的怀念情绪,甚至有一些社会知名人士提出,目前香港以金融、贸易、航运、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已经严重空洞化,香港要重拾昔日辉煌,必须在制造业领域有较大突破,而最佳捷径就是要想方设法大规模吸引已经外移内地的制造业回流。

核心制造业是可否重塑辉煌?

一些工商界人士希望香港能够重振和回流制造业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最终恐怕也只能是一个愿望而已。试想,之前的几十年里,香港的制造业为什么会源源不断选择北上?那是因为香港有无法克服的劣势,其中最大的劣势表现在:1.空间狭小,生活用地和工业用地奇缺,生产、生活成本高,成为了一、二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制造业不断出逃。2.现代科技企业稀缺,高素质的劳动力和高端技术人才不足,劳动力就业范围狭小,缺少领军的制造业专家,成衣、电子、首饰、玩具等低附加值企业佔据主要地位。3.经济过度依赖附加值较低的旅游、金融、餐饮、房地产和其它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产业竞争力不断下降。4.营商成本过高,尤其房价昂贵,挤压了制造业的生存空间,而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则使得香港经济体系越来越脆弱。

因为香港空间狭小,生产成本高,企业赚不了钱,如果继续留在香港就要亏损,直至难以为继。面对这种必然覆灭的命运,哪一个港企能够坚持下去?更何况今时今日香港的制造业生存环境已经恶劣到了“荒漠化”的程度,土地严重不足、技术工人缺乏、成本居高难下、产业配套全无、技术创新薄弱、市场空间狭小、政府支持有限,金融支撑空白等等。试想,这样一种环境怎么能够令制造业生存?在今日内地生存的绝大多数港企尚且需要不断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才能够维持生产,怎么可能花费巨大投入回港来找死?

也有人士提出,香港工商界和特区政府可以共同努力,通过划出专门地块,培养相关人才,制订优惠政策,降低生产成本等多项措施,至少可以将部分高增值的核心工序吸引回流香港。这其实根本不值得考虑,为了这一点制造业回流,特区政府和工商界将需要付出巨大经济代价,周期也将是漫长的,而且好不容易弄回来的小规模制造业最终能否生存下去还很难判断。总之,按主观意志人为推动的制造业回流不可能有什么生命力,就好像在沙漠上种水稻一样,是不可行的。何况,香港即使有了一点点制造业又能够如何?难道会大大提升香港的竞争力?或者增加大量的就业和GDP?毫无疑问,少量制造业回流对香港没有任何意义。

突破皆有可能

香港如果致力於吸引制造业回流,那将会犯方向性错误,特区政府不应支持,香港工商界也应该慎重对待。不过,香港的制造业虽然难以回流,但不等於香港在制造业方面毫无作为,因为大量港商在内地的生产基地所使用的都是香港品牌、设计和包装,甚至产品的研发也在香港,如果说一定要努力吸引制造业回流,那也只能是这部分香港具有优势的服务性工序。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香港与内地经济已经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香港与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正逐渐形成一体化发展。凭借血脉相通、背靠内地广阔市场和庞大的工业品制造能力,与内地制造业相配套的香港高端服务业仍然大有用武之地,许多产品的设计、销售、终端服务完全可以经由香港来完成,生产则只需要通过成本相对低廉的内地工厂去执行,只有根据这种分工原则,形成香港与内地的专业化分工,才能够达到两地优势互补,增强各自竞争力的效果。香港也才能成为中国与世界加速融合的纽带,分享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的巨大成果。

当前,香港振兴经济必须採取两条腿走路。一是挖掘土地潜力。香港虽然空间狭小,但新界北仍有一些值得开发的土地,特区政府在规划新界北时,应该统筹考虑,将其中一部分纳入工业用途;与此同时,与深圳交界的河套地区也有成片的土地长期处於荒芜状态,实在可惜。香港应该积极争取与深圳合作,在河套地区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为香港经济转型寻求新的支撑点。二是要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当然,在传统的金融业、贸易与物流业、旅游业、珠宝首饰加工业、电子玩具制造业等领域,香港应该继续巩固优势,但在新兴产业领域,譬如:新材料、可再生能源、机器人、高精尖的医疗设备、节能减排技术、资讯网络产业、光电子材料和器件、动漫产业等领域,一定要有香港的产业基地。

应该说,香港要在新兴产业领域进行突破仍然有比较好的条件,譬如,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发达的资本市场等有利条件广泛吸纳国际资本,将香港建成全球一流的创投、孵化中心。同时,香港各大学的科研水准较高,香港完全可以依託大学科研机构,面向全球招揽一批专才,在香港建设一批科学实验室,形成香港自己的设计、研发、创新基地,而有关科技成果转化则完全可以依託毗邻的珠三角地区来完成等等。总之,香港如果下定决心专注产业升级转型,将是大有文章可做,但必须根据香港的现实条件,扬长避短,充分借力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选准方向,有的放矢。

文:顏安生(作者系香港《经济导报》总编辑)

注:本刊独家稿件的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本刊专有,如需转载,请载明出处。

深度财经报道,精准预测,独家解析,尽在《东方财经》,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