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优势呈削弱之势

2016-09-08 17:43评论关闭Views: 124

xgt
近年来,有关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外来挑战的议论不绝于耳。早在2009年上海经济总量超香港之时,香港金融业界就有人预测,迟早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被上海取代。虽然,港府不断进行信心喊话,指偌大的中国完全容得下两个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主内,香港主外,但各种国际排名都在不断显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正遭遇外围和内地城市的围追堵截。

首次跌出前三甲

香港一直习惯与纽约、伦敦相提并论。的确,外界也视香港为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国际金融界也都把纽约、伦敦、香港三者简称为“纽伦港”,意指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然而,近年来,随着香港内部政治与社会环境的恶化,先有2014年的占领中环运动,后有2016年春节期间于旺角发生暴乱,令世界震惊,令香港的经济大受困扰,香港的营商环境大受影响,香港的前景一度蒙上阴影。因此,近日,在由伦敦金融城委托英国咨询公司Z/Yen Group统计製作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香港首次跌出前三甲。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于2007年3月公布第一期GFCI报告,之后每年发布两次,该指数主要对全球范围内主要金融中心的金融竞争力进行评价。排名依据营商环境、金融市场发展、基建设施、人力资本及综合项目5个范畴进行评分。除参考其他机构编製的资料外,也会收集网上问卷得来的答案,然后作出评审。自公布以来,接受评估城市的数量以及每期版本中资料资讯不断更新和增加,更多地强调了全球金融服务业专业人士优先考虑的主要因素和关注对象的变化,有相当高的权威性。

此次GFCI最新报告显示,香港以2分之差被新加坡“爬头”,跌出全球金融市场三甲之列,令过往长期的“纽伦港”排名变成“纽伦坡”。香港在金融指数排名榜上的地位被新加坡所取代,引发了香港和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不少业界人士担心,香港的金融优势正在逐渐丧失,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开始动摇,香港有可能走上滑坡的不归之路,等等。

金融优势依然明显

应该承认,GFCI的排名变化不是空穴来风,的确是因为香港内部出了问题,才导致新加坡以极微弱的优势超越香港进入全球金融指数排名前三甲。然而,香港也完全不必气馁,暂时的排名变化,并不表明香港的金融优势已经丧失。

目前,在香港金融领域就业的劳动人口多达23万,占香港劳动总人口的6%,可谓人才济济。香港是全球着名的银行中心,有银行机构1570家,为来自全球各地的客户提供各种理财管理服务;香港是亚洲的财富中心,各种基金云集于此,基金管理总资產约10万亿港元,在亚洲排名第二;香港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效率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目前,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和人民币存款证余额已经突破1万亿元大关。2015年,经香港银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交易额逾6万亿,占内地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的近九成。与此同时,人民币债券市场方兴未艾。2015年底,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未偿还餘额累计近4000亿元,人民币业务在香港正如火如荼展开。从以上资料可见,香港不仅可以成为前海引资引才的重要基地,而且也为前海参与香港债券市场发展及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提供了巨大空间。

香港金融基础设施世界一流,并且其更新换代一直紧跟世界步伐。目前,不仅香港各银行建立起了通达世界各主要金融中心及主要金融机构的资金交收网络,而且,以港交所的股票交易平台为标志,香港的金融交易及结算完全实现了与全球金融市场的无缝对接,成为吸引国际投资者投资香港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以电子支付网上银行为例,目前香港银行的网上银行帐户已经超过800万个,经网上银行处理的交易额平均每月达到4万亿港元。网上及电子支付平臺的普及为香港市民及广大客户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支付与结算服务。再如,港交所投20亿元巨资构建的数据中心已经完成并能够实现超大规模交易。香港在金融基建方面的大手笔能够给前海建设以深刻的启示。

香港也是位居全球前列的股票交易中心,每年都会吸引逾百家全世界各地的优秀企业前来上市集资。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间,香港一直位居全球IPO榜首位,2012年虽然滑落至第四位,但去年又上升至第二位。过去十一年港股的市值翻番逾20倍,2013年年底港股总市值突破24万亿港元,在全球股票交易中心排名第六位。2015年,港交所在IPO方面的集资总额再次高居全球榜首,新上市公司数也创出歷史新高。同时,证券衍生品权证及牛熊证成交额连续第九年高居全球榜首。

毫无疑问,香港的金融优势仍然十分明显,祗要香港自身不发生内耗,香港重新回归前三甲的地位指日可待。加之内地正在实施“一带一路”,香港将面临又一轮重大发展机遇,祗要香港把握得好,就像汇控行政总裁欧智华所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25年内不会被其他地区取代。但是,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毁树容易种树难,如果香港内部继续内耗甚至内乱,恐怕几年之内,香港所谓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就可能被别人取代。

威胁在于香港内部

对于香港来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所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都在你追我赶,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祗要不进步就意味着退步。置身香港的市民可能都还记得,早在2009年,当上海的经济总量超过香港时,香港社会几乎难以接受,一片哗然。许多市民不敢相信,上海怎么如此之快就追了上来?而有关机构发表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也显示,早在2013年上海就首次超越香港成为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之首,香港屈居第二,紧随香港之后的有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这一消息,对香港又是一个震撼。

上海的大发展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浦东新区的建立与大开发不仅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且也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浦东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受此感召,全球各大金融机构扎堆上海,汇聚浦东;张江高科技工业园自一建立便先声夺人,成为全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示范和榜样;金桥出口加工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巨大成就引世人侧目;浦东机场的建立以及航运设施的完善,使浦东在极短的时间内跻身国际航运中心之列;2010年在浦东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更令浦东和上海蜚声世界。

展望未来,上海的发展蓝图令人充满遐想。2009年初,国务院宣布要在2020年把上海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当时就有香港舆论指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有远忧。六年多来,上海正在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努力向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迈进。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更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插上翅膀。由于上海自贸区的试验将主要集中突破金融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利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金融课题,预料上海将会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全球金融机构和国际投资者争相抢占的一块热土。而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香港与上海的距离势必越拉越大。

香港不仅早就被上海全面超越,而且也正在被一河之隔的深圳紧追不舍,就像几年前的上海一样。深圳不仅在经济总量和规模上与香港相差无几,而且在不少方面已经超越香港。许多香港人可能并不知道,今年之内,深圳的GDP就将向香港看齐。不仅如此,多年来深圳在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所形成的庞大高科技产业集群,以及良好的创业氛围是香港所不能企及的。这意味着今后深圳的发展将后劲十足,潜力巨大。相形之下,香港却步履蹣跚,踟躇前行。

无论上海还是深圳,十几年前决不敢轻言超越香港,但今天却已经或者正在成为现实。这一成果不仅得益于中央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而且也得益于内地人民对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不折腾,不内耗的统一认识和全民行动。反观香港,在遭受亚洲金融危机、SARS以及全球金融海啸衝击和拖累之后,本应团结一心,充分利用背靠内地优势,发展经济,提升竞争力。但令人失望的是,香港政治纷争不止,内耗严重,厌气弥漫。在一部分政客的骑劫之下,不仅香港社会无法专注发展建设,甚至港府也亦步亦趋,不敢有思路,更不敢有作为。

2014年,香港爆发“占中”运动,这对香港来说无异是一个恶兆。有分析指,香港可能从此步入动盪不安的时代。“占中”分子无视法律,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对此,香港各界人士皆表示了深切的担忧。因为香港祗是一个金融中心城市,对社会动乱的承受能力远比其他地区要差,如果中环金融中心区乱起来,那整个香港势必瘫痪。因此,香港社会各界都表达出强烈要求,希望港府必须依法办事,维护中环的秩序,确保香港社会沿着法治轨道健康运行。
环顾全球,上海、深圳、新加坡、台北等竞争对手你追我赶,此时香港如果还不努力进取,甚至陷入内乱,完全有可能在短期内被竞争对手抛在后面,此次新加坡超越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祗是一个开始。

相反,如果香港能够避免内乱,尽快回归平和理性,社会各界凝聚共识,努力谋求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那么,凭借背靠内地面向国际的优势条件,以及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大力支持,香港保持住自己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地位还是有充分的条件和基础。遗憾的是,近年来,香港的内耗有进一步加剧之势。继2014年上演“占领中环”行动之后,今年春节期间旺角地区更出现暴乱,令香港又一次遭受浩劫危机,“东方之珠”的美誉形象受到严重冲击。

伦敦金融城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行榜已经预警,香港的金融优势正在逐渐削弱,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香港要逆转这种势头也不难,因为香港正面临其他地区皆垂涎三尺的重大机遇:人民币国际化、深圳前海乃至整个广东自贸区发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如果香港能够紧紧抓住这些机遇,那么,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仅能够继续得到巩固,甚至有可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反之,如果继续陷于内耗,自我沉沦,香港在明年、后年的国际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榜上的名次可能会继续下滑。

文•颜安生
作者系香港《经济导报》总编辑

注:本刊独家稿件的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本刊专有,如需转载,请载明出处。

深度财经报道,精准预测,独家解析,尽在《东方财经》,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