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星:台湾最后的铸字行
虽然现代化的印刷,已经从铅字排版进化到电脑列印,但台北市大同区的太原街,至今仍保留了几家铅字排版私营印刷行,也成为繁体中文的世界当中,硕果仅存的珍宝。
自从电脑兴起、活版印刷逐步变成历史,至今活字版的繁体中文铅字印刷铸字行,全台湾只剩下台北的日星铸字行一家。源于对同行和老客户的承诺,日星铸字行老板张介冠称,只要台湾还有一家印刷厂愿意使用铅字印刷,日星就会继续做下去。
日星铸字行创立于1969年,创办人张锡龄的初衷只是为了做生意、养家活口,现在第二代传人张介冠,则努力将家族企业转型成“公益事业”,并且想让社会大众理解汉字之美。
张介冠说,日星原先只是台北最小的一家铸字行,成立的目的只是为了讨一口饭吃,而且是因为开不成印刷厂,才开成铸字行。
随后的1970年代是台湾铸字行的黄金年代,日星公司有30多个员工,一天可以卖掉2~3万个铅字,跟现在仅剩下老板一家四口守护日星,一年卖不到几千个铅字,不可同日而语。
张介冠表示,最早他在1984~1986年间,就看出活字印刷业会出现危机,当时的日星已经采取遇缺不补、撙节开支的应对策略,但仍没想到后来衰退得如此之快。由于电脑的普及化,作为印刷业上游的铸字行,由1984年的100%铅字印刷,掉到1986年的1%。
随后,硕果仅存的业者之一,与日星几乎同期创立的中南铸字行,2001年正式关门。张介冠惊觉,这个行业在台湾几乎是要消失了。2006年起,台北市另外几家铸字行,也陆续传出不再继续经营。
直到张介冠在台中、高雄的舅舅开设的铸字行,也都不再营业,更让他惊觉未来的台湾可能只剩下日星一家铸字行。那时开始,张介冠反而强化了保留铸字行的念头。
张介冠认为,活版印刷自宋朝发明后,已经被人类使用一千多年,到现在被数字化淘汰,但它所蕴含的中文精神是非常浓厚的,与电脑化后的字体相当不同。而透过保存这些设备和器材,能够让社会了解到自己和其他国家有何不同,并让自己感到骄傲。
不过,因为财务问题,家人都不赞成他的想法。日星现有的铸字机共有7台,都是40年以上的老古董,现在的15万字的铅字范本,也都有40年以上的历史。根据估算,如果要将整个机械全部翻新,范本重新以铜范本新制,需要投入新台币20至30万元。
再讲到人力的技术传承,就比硬件更为复杂。张介冠自述,他从17岁入行后,做过车床、机械母机的生产师傅,也学习过印刷厂的相关技术,所以日星的机器维修,全部都可以自己来。而20多年下来,相关厂商都已倒闭,如今60多岁的他,只能期待两个儿子可以接下棒子。
张介冠去年在接受台湾“中央社”访问时就表示,毕生的愿望就是成立一间“活版印刷工艺馆”。而且,不只要保留活字排版印刷硬件,更重要的是,要让活字印刷的技术能够继续流传下去。
因为有此信念,张老板也相当大公无私,只要是想要了解和来访的专家学者、参观者等,都愿意分享与讨论。就连台湾知名的诚品书店,在2014年成立25周年之际,也与张介冠合作。
早期铸字行与其他行业类似,都必须要从学徒干起,扎扎实实地完成铸字、检字的过程。在日星的话,至少需要经过六年光阴,而“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日星铸字行最珍贵的资产。
早期的学徒制下,光是检字和铸字两个部门,就必须各自花上三年的时间,因此未来,张老板也想转型成文创的方式,提供人们一个适度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
近期备受争议的台北市长柯文哲,也曾在去年6月27日为了响应“629世界工业设计日”,特地参访和体验日星的活字印刷,透过铸字的方法印制自己的名片。柯文哲当时表示,世界设计日是台北市在2016年成为“世界设计之都”的重要活动之一,他自己也非常想瞭解这家铸字行。
而由国民党执政的新北市,今年2月也由新北市文化局出面和日星铸字行合作,举办“铅字与线材——青少年手感印刷美学展”,并邀请张介冠带领青少年,认识现代化的电脑打字和传统印刷技术的美学。
而针对现代化的企业并购,台湾《工商时报》2014年6月时就曾披露,大陆方面有不少公司,大概5年前就透过很多管道来谈条件,但都遭到张介冠拒绝,台湾其他企业有意赞助,他也都不为所动。他认为,就算长期亏钱经营,也不能不做。希望能为台湾保留华人世界最后一家繁体字的铅字铸字行,并传承技术和惜字习惯。
文 :杜宗熹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拓展重大新闻的文化张力,提升全球华人的文化自信,欢迎关注《东方文化》微信公众号(ID:dfwh_hk)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