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彷徨中的“唐人街”

2016-08-02 17:16评论关闭Views: 243

 

tangren

五月的加拿大,在卡尔加里,风微凉,阳光一如平日里的和煦灿烂。第一个週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行走”时间。从2007年开始,每年五月的第一个週末,世界各地都会掀起一场名为“简的行走”的自由运动。这是一场由志愿者和各地的社区团体自发组织的民间活动,旨在通过行走去重新认识并发现邻里社区中,那些就在身边却被忽视的事物、歷史、文化,还有居民们正在面对的种种话题。之所以被称为“简的行走”,是为了纪念一位曾经为维护社区利益而挺身奋战的伟大女性,她就是著名的美国记者和城市活动家简·雅各斯(JaneJacobs),她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念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著世界各地的城市发展,被誉为“美国城市教母”。2016年,恰逢简·雅各斯诞辰100週年,世界各地“简的行走”活动更是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辐射范围已经蔓延到全球六大洲的190个城市。

卡尔加里可以算是这场全球运动的老朋友,在过去的八年里,“简的行走”已经成为卡城市民乐于参与的一项年度活动。其中,由当地华人组织的“唐人街”行走主题也已走过了七个年头。祗是,今年的“唐人街”行走似乎有所不同,参加的人数达到了上百人,比往年多了不少。这或许与几个月前刚刚发生的那场轰轰烈烈的“保卫唐人街”运动不无关联。

骄傲与脆弱

卡尔加里唐人街,迄今已有106年的歷史,被称为世界上最乾净的唐人街。它座落在卡尔加里市中心,是加拿大第四大唐人街。虽然面积不大,但算的上是五臟俱全。各类中国餐馆、书店、市场、药店、旅行社、中文学校、文化中心、公园等应有尽有。生活在这里的老移民年纪最大的已有90多岁。

2016年初,有市议员提出卡尔加里唐人街发展明显滞后,与周边日益繁荣的社区发展不匹配。于是时隔30年后,卡尔加里市议会重新动议唐人街区域发展规划,推动该计划的开发商还向政府申请在唐人街的心臟位置建一栋约30层的高层建筑。这与目前周边所允许的楼层高度15层相去甚远。消息一出,社会譁然,并立即招致唐人街的老街坊和商户们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政府的这一举动会破坏唐人街原有的风貌,若其它开发商如法炮製,唐人街的文化必然会遭到侵蚀并终将消失。于是,一场“拯救卡尔加里唐人街”的保卫战在华人社会中打响,他们迅速成立了临时关注小组、“我爱唐人街”等团体,并号召卡尔加里华人签署请愿书,在市政大楼前组织游行,向政府呼吁停止“唐人街地区重建计划法案”。

这些华裔就像当年为阻止美国政府在纽约曼哈顿城区修建高速公路的简·雅各斯一样,为维护社区利益而努力行动著。这场声势浩大的保卫社区之战不仅引发了加拿大各大媒体的争相报导,更燃起了广大卡尔加里市民对唐人街的兴趣。因此,“简的行走——走进唐人街”自然成了今年卡尔加里六十多个行走主题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支。

作为一个居住在卡尔加里,并不常光顾唐人街的中国人,跟随“简的行走”走进唐人街,漫步于每一条街道,细细地审视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慢慢品味它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欣赏讚叹中却有一种纠结,一种失落在不知不觉中悄悄爬上心头。

和世界上其他城市的唐人街一样,卡尔加里的唐人街处处彰显著古色古香的中国传统味道。随处可见的中文招牌,大红大漆的亭阁楼臺,描龙画凤的华表红柱,让人置身其中,仿佛一下穿越回歷史中的那个东方国度。由霍英东先生捐资,参照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建的卡城中华文化中心是这里最显眼的建筑。远远望去,好似真的把北京的天坛搬到了这里,蓝顶红瓦,金碧辉煌。那些出自22位中国工匠歷时4个月精心打磨而成的精美手绘,用金箔贴成的金色图案,引得随行的加拿大当地行走者嘖嘖讚叹。同样令他们惊叹并深感兴趣的还有街区中不时出现的一幅幅中国特色的壁画、雕塑:活灵活现象徵幸运的金狮,楼顶高层刻画的红双喜字,绿树掩映下的“福禄寿”,造型独特的金木水火土,还有抽象的牛郎织女,无一不在给人们视觉衝击的同时,传递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行走者看得认真,讲解的志愿者也说得起劲,脸上还不时流露出一丝自豪的表情,我们心里的小骄傲也一点点弥漫开来。

然而这样的小情怀却在人不经意的转身中就触碰到了它的脆弱。随著脚步的深入,我们走进了一条夹杂在中餐馆楼群里的深巷。意外的是在这条阴暗的,且弥漫著垃圾箱阵阵臭气的巷子里,破旧的墙壁上竟隐藏著几幅巨大的壁画:一面是英文书写的华埠移民歷史;一面是中式古典建筑的楼宇和海外的中国餐馆里才有的幸运饼乾;巷子的两侧则画满颇具童真的油彩,画面里竟然还有台湾的101大楼、上海的世博馆等现代化的中国建筑。行走者们一边手掩口鼻,一边还是忍不住纷纷驻足观赏。如此优美的画面却隐藏在这样一个不易被发现,即使发现也很少有人会进入的灰色地带,不禁令人黯然。站在巷子的尽头回首,卡尔加里最现代的弓楼建筑的身影恰巧出现在巷口的中央,巷内巷外,虽在同一片蓝天下,却仿佛跨越了一个世纪。再想起刚刚一路走来,唐人街四周的高楼林立,股股车流,被现代城市包围的唐人街就更显得多了几分落寞,恍惚中开始理解为什么在时隔30年后,还会有人提出重建唐人街的提案。

明天不彷徨

其实,海外唐人街的生存与发展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卡尔加里唐人街也祗不过是海外唐人街现状的一个缩影。著名学者李欧梵曾说过:“在外国人眼里,唐人街是‘小中国’,它延续的是中华文化。对外国人来说,唐人街是认识中国的第一步。”的确,太多外国人在去过中国之前,总会把唐人街当成了中国真实的样子。

22岁的Richel是土生土长的卡尔加里人,她没有去过中国,但热爱东方文化,喜欢吃上海炒麵和薑汁牛柳。这里说起薑汁牛柳,不得不解释一下这道在中国都没有人听说过,却被卡尔加里人民视为最流行的中国菜。这道菜来源于卡尔加里唐人街上的中餐馆,由老一代的中国移民结合中国饮食文化和卡城当地的饮食习惯创造而来,现在已经成了卡尔加里中餐的代名词。这应该也算得上是中国饮食文化在异域的创新发展了,所以守护和发展似乎在瞭解了两国的差异与喜好之后,还是可以合二为一的。Richel说从她十几岁开始,全家人就经常会在週末约朋友来唐人街喝早茶,唐人街的样子十几年来一直如此,连他们去喝早茶的那家餐厅都没有任何变化。她有点调皮地问我们:不是说中国进步很快吗?为什么唐人街一点改变都没有?

这是不是要归功于当地华人对唐人街的守护呢?随著新一代移民和留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提升,今天的唐人街作为华人聚居地的功能正逐渐减退,但它始终还是中华艺术、歷史和传统的守护者。所以守护唐人街,为保存文化原貌不被破坏无可厚非,唯一要思考的就是在社会飞速进步的今天,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而唐人街却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停滞不前,成为生长在现代化的外国和现代化的中国之外的异类,这究竟是对文化的珍惜还是对文化传承的阻碍?唐人街的未来该何去何从?是发展还是无声无息地做城市里没落的贵族?这始终是要面临的选择。

唐人街的尷尬和彷徨在加拿大这个向来以多元文化著称于世的国家,并非个例。虽然加拿大大度地包容著世界各国的文化融合发展,但对于自己国家的“原住民文化”如何在现代化的社会里生存延续,也同样存在著与唐人街一样的困惑。独特文化的守护与发展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面临的共同课题。

简·雅各斯在她最著名的那本《美国城市生与死》中写道:城市有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所需,祗因为它们是被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所创造的。唐人街的未来不应彷徨,无论它落后还是发展,始终都是每一个海外华人可以排遣乡愁的地方,是海外中国人的根和精神家园。

“没有什么路,比双脚更长”,也许你我都曾经是某位行色匆匆的路人甲,从未真正留意过每天生活的城市、社区里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当真正放慢脚步,才会发现原来可以收穫不一样的感悟与丰满。这或许就是行走的意义吧。

文:法莹
注:本刊独家稿件的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本刊专有,如需转载,请载明出处。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拓展重大新闻的文化张力,提升全球华人的文化自信,欢迎关注《东方文化》微信公众号(ID:dfwh_hk)

东方文化二维码

评论已关闭